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构筑共治共享行业新生态

时间:2020-01-03来源:知乎浏览数:1138

一、夯实数据治理之基,构筑良好的银行业数字化生态

数据是新的“石油”,是本世纪最为珍贵的财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大数据正在改变着各国综合国力,重塑未来国际竞争的战略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包括科技支撑在内的社会治理体系。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的交汇融合,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这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数据治理也将成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一环。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系统部署了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工作。在智能化、数字化大潮下,只有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治理,才能将数据“原油”转变为有价值有质量的数据“石油”,从而更好地释放数据价值,改进决策、缩减成本、降低风险,助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治理构建开放的金融新生态。在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中国抓住了先机,率先步入了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8%。银行业数据治理只是全社会大数据治理浩大工程其中的一部分,是建设数字中国的有机构成。2019年三季度,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移动支付业务达272.74亿笔,金额86.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05%和31.52%。非银行金融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911.87亿笔,净额63.9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01%和23.04%。银行业通过数据标准、数据管理,数据开放、数据共享等,催生开放银行、场景金融等数字化服务新业态,与社会各行各业共同构筑起金融新生态。如,平安集团依托自身科技力量,构建了“平安智慧城市体系”,努力为全社会提供无时无处不在的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是数据已成为银行业未来致胜的核心“资产”和竞争力。银行业属于典型的数据驱动行业,经过多年的积累,银行业金融机构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交易数据、外部数据,等等,具备数字化转型的先天优势,通过提高数据的管理与治理能力、强化数据资产理念、构建数字化经营能力,盘活数据所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对于银行业助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步伐,提高银行经营质效,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数据治理是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形势下,数据治理不断提升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能力,一方面,通过加强数据应用和数据分析,为经营管理、业务决策、客户营销、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数字化手段敏捷响应、快速迭代,使银行的业务流程、产品开发和服务体验更加契合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增强客户体验,为银行业战略目标实现和改革创新落地提供强力支撑。

然而,打破传统,颠覆模式,重构新局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向着数字化快速转型的同时,当前银行业数据治理还面临着四方面的挑战和不足:

一是数据整合度不高。银行内部数据虽多,涉及各个业务条线、各个部门,但未经系统化的治理,数据分布零散化,搜集整合存在错配,未能实现大数据集中化管理,也缺乏对数据全口径和全生命周期性的管理。

二是数据标准度不高。银行内部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或统计标准,指标含义不清晰,取数规则各异。未建立数据控制和监测机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连续性等难以保证,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三是数据应用难。数据管理部门与银行业务部门之间未能形成良好协同,内部数据的碎片化,数据挖掘与数据应用力度不足,而与外部数据的隔离造成的数据孤岛效应,导致银行数字化转型阻力重重。

四是数据治理人才储备不足。从行业整体来看,缺乏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数据分析人才、管理人才、业务人才难以围绕数据治理形成合力,也未设置专门针对数据治理的专业队伍以及与之匹配的激励机制。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