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企业架构: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数字化转型理念

时间:2022-11-16来源:没心怎么记你浏览数:202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赋能企业高质量增长,企业架构是其实现的核心理念。

导读

优化供销存信息系统、打通数据端口与服务流程、建设高计算能力的数据中心必要么?必要,因为这代表信息化的作业还没完成,IT治理工作完全不到位,而这并不是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全部甚至重点。宁可老老实实的做一个IT治理项目(以COBIT等方法定义,IT治理涵盖数据治理),莫要张冠李戴。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满足国家、企业、个人不同层面的需要而引发的群体转变,因此一定要系统性地理解趋势、制定战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合理投入、生态共赢,才能真正地将数字化落到实处。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如何赋能企业高质量增长,企业架构是其实现的核心理念。

一个公司应该首先建立起战略,然后寻求建立一个实现该战略的合适的架构。

1   数字化转型会是什么样

1、国家政策的推动

这次数字化不是厂商炒作,是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增长需要的新“理念”,而不是炒“概念”,现在大凡要思考数字化是啥,先去读《纲要》第五篇第一段,那就是数字化的意义,是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任务,其他一切解释都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这才是引导社会形成数字化转型合力的姿势,没必要单独去创建太多的理解了。

如果想自己理解数字化未来铸就的社会环境,那没有什么比多读读《纲要》更有价值了,因为这都是要落地的政策,自己家的数字化思路也需要对号入座。这个大方向决定,数字化风口,不虚。

那这个跟企业架构有什么关系?因为需要。《纲要》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要有顶层设计,要“全国一盘棋”,这种思路会从中央贯彻到地方,从央企蔓延到民企,其影响,会从社会伸展到个人,数字社会、数字家庭,是生产、生活、治理方式的全面变革。整体转型也是《纲要》提到的。所以,闷头搞数字化,缺乏全局观,容易打偏。

基础设施已经在立了,“东数西算”,“数网”、“数脑”、“数纽”、“数链”、“数盾”,这都是国家层面的思路,比企业想的更大、更全,当然,也只有国家力量做得到,而国家力量一旦做到了,环境就全变了,搞数字化的姿势和前提都变了。

这就是大风口的力量,要求你必须有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也要有很好的思维模式支持你,比如,架构思维。架构思维也不复杂,结构、关系、原则(或者说规律),事不过三,全局视角下考虑这三样东西,就算架构思维了,当然,你愿意复杂点儿继续拓展也成,只要不把自己绕晕了就行。

2、地方政策的推动

国家、部委、行协都有十四五规划的政策出台,地方政府当然也会积极制定,去年各省的纲要就都出台了,今年则是陆续出的详细规划,比如浙江、广东、上海的政策都出的很快,而且持续有新政策出来,广州市还在试行地方政府的首席信息官制度。

有些政策有一定的前瞻性,为数字化制定些行业标准或者统一术语,比如浙江的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数字化改革术语定义等。这方面一直是行业上比较痛苦的点,数据的标准、共享的方法、合作的模式等,都需要有指导力的参与者制定政策。

如今,这些地方政府都开始行动起来了。

3、企业自身的需要

数字化这事儿也不是只有国家着急,企业其实也一样,那么多年信息化下来,走得快的,攒了成百上千的系统,无论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都是需要打通的时候了,笔者自己在银行业的经验,观察到的保险、证券、制造业、医疗行业、零售业的现状,都是如此,系统攒多了都有麻烦要处理,大企业的旧系统改造也到了不得不做时候。

中小企业的效能提升也离不开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建的晚的,技术债少点儿,建的早的就多点儿,无论你是否理解了数字化,自己家系统那点儿事,早晚还是要处理,用啥方式处理呢?无论大企业、小企业,是不是都跟着数字化的方向走,也试试“一盘棋”?

当然,企业架构不是一定要天翻地覆的做,尽管这样效果最明显,但是按照 TOGAF 它老人家那不太有“节操”的底线,涉及两个系统以上就可以适用企业架构方法。

4、连接的持续发展

移动互联网打开了“连接”的潘多拉盒子,搞的现在无处不场景,都在对着场景说话,也不管场景是不是你家的,反正都知道基于场景的连接非常重要,得抢,不过理智些的还是搞共建。连接发展到极致就是完整的生态互联,大小生物群落,你活你的,我活我的,其乐融融。这里边可以有自顶向下的设计,也可以有自底向上的生长,不过,别那么单纯,做成的,从来就没有只走一条路的。

连接体现的是商业利益,但越来越基于平台化的技术性连接,喝酒依然能喝来业务,但是技术接不上还是有可能白喝,或者说,技术接得上才有喝的机会。

互联网商业平台上已经承载了太多人的一生,这些人互相很陌生,但又连接很紧。数字化的未来会给这些人更多的见“面”机会,当然,可能都是虚拟的“假面”。

5、数据价值的提升

数据很值钱,虽然算不好。数据估值将成为新兴行业,因为现在连过得硬的方法都还没有,所以,一定会成为新兴行业。数据的估值跟传统资产可能真的不太一样,现在的方法,多数还是基于传统资产的估值套路。

数据是很不均质的,这与矿产资源区别很大,矿产资源同等级的可以同价,数据是相同质量的同价还是相同知识密度的同价?数据很难按照采入成本计价,因为不同质量的数据采入成本可能差不多,而且采入设备一经建立,按数据量计算的单位成本会被稀释很快,这些设备也不能简单看做数字资产的专用设备。而且,数据的销售是可以不具排他性的,边际成本极低。不同类型数据价值退化速度也不一样。

只有非常单纯的数据公司才有可能这么考虑计价,但是这类公司以后如何存续还不大好说。对于非数据类公司,还是将其转向市场定价,按照营业外收入来考虑比较轻松些,赚多少都是赚,如果发现了资产的稀缺性,再搞个溢价。

不过,既然有钱可赚,那好好整理整理数据质量还是有用的,毕竟你自己也得用有质量的数据不是?这也有企架的机会在,因为单搞数据有意思吗?折腾都折腾了,还不如流程和数据一起折腾。

6、观念的成熟:对效能的关注

这轮数字化正在努力将长期视角、全局观念推广下去,因为速度和规模不再是未来增长的关键,尽管依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质量,是独立性。这两个需要时间,目前两个聊的多的两个百亿级转型工程,建行 6 年半,美的 10 年,还有西门子搞了 10 几年的软件转型。

开头儿说到了那篇聊敏捷的文章,其实文中意思挺鲜明,敏捷已经深入人心了,关键在效能的提升,也是要靠慢工养出敏捷能力,这不是某个 sprint、一场 scrum 可以解决的,devops、ci/cd 乃至需求管理工具、代码审查工具、测试环境建设,一整套的平台化体系,支撑着表面上的敏捷,也许这就是快速的小瀑布,其实无所谓,门派不重要,效能重要。

数字化需要更多软件,不关注效能,还谈啥数字化,数字化对业务的一大支撑不是也源自效能吗?效能除了平台之外,还来自于清晰的架构资产定义和尽可能拼出架构视图,所以,这里边也有对企架的需求。

2  数字化空间在哪里

数字孪生越来越火,概念越来越泛化,笔者比较早的把它用在了金融领域,但是笔者也挺负责任地说过那是未来 10 几年的事情,不是今天的。

1、云上终于要有家了

最大的数字化空间只能在云上,层层叠叠的公有云、行业云、团队云,搭上私有云,一派混合云的世界,小时候我们听的故事终于要成真了,云上以后是能住着老神仙,这些老神仙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分身”。云上有家,也必然有工作单位,除了游戏之家,协同办公越来越多,居家办公也开始逐渐增多,以后,租办公室的公司,可能真的是很“想不开”的。

企业的一部分已经长在云上了,而以后,企业的管理部分将完全搬到云上,云上的企业应该是可以构件化搭建的,追求后台流程的特殊化、定制化,也会逐渐成为“想不开”。

你会觉得这些今天都有了,没啥新奇的,是的,但是量变还没到质变,想想如果大部分企业都上云了,会是个什么效果?你可能会觉得,没必要吧?这就是环境变化的力量,上云的企业越多,云就越成为必要的生意场所,因为上边老神仙越来越多,想见老神仙吗?

2、为什么 VR、AR 一点都不虚

云上要是有家了,那体验也不能太差啊,所以,VR、AR 必须有,“鼓励城区内的数据中心作为算力“边缘”端,优先满足金融市场高频交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连国家政策里都有这么一句,还是七大人工智能行业之一吧。

无论是防疫还是双碳,VR、AR 都能做出极大贡献,不信自己脑补下。社交软件公司心里最清楚到底谁有能力革自己的命,知道什么是降维打击,所以,他们对这块都很用心。

3、元宇宙要来了?

元宇宙最近又被 Facebook 带火了一把,Facebook 很擅长带“火”,一个 Libra 把虚拟货币推上了风口浪尖,如今火不旺了,又烧起了元宇宙。

笔者对元宇宙没研究过那么多,不过作为一个还算可以的老资格二次元动漫迷,向来不在意剧情的科幻吃瓜群众,接受平行宇宙啥的都不算事儿。

但是,作为本文中出现的技术名词,笔者觉得比目前思考的数字化还是远上几条街,笔者在讲解数字化进程时,最后一个阶段说的是高级数字化,25-30 年之后,元宇宙应该比那个再远些,也许概念可以来的早些。

不过我很赞同朱嘉明老师讲的,有些面向未来的制度是可以先想想的,当然,在初级数字化阶段再想也来得及,毕竟数字化要有个端倪才能轮到这个概念真的走向现实。

4、还不相信新时代?

新时代没啥好怀疑的,看看《纲要》第五篇第一段第一句,“迎接数字时代”,其实从十九大报告开始,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新时代”的论断上。全面变革,迎来的不是新时代是啥呢?很多企业的改革如果出现波折或者失败,很可能正是源自于没有从心里相信这是个新时代。

如同《重整变革》一书中所言,“任何变革都会给个人和组织带来不适应和不确定性,如果人们从心里拒绝变革,任何流程改革、技术改革都将失败”,相信时代、迎接改变,毕竟愿不愿意,我们每天都只能生活在努力改变之中。

3   数字化空间怎么打造

1、行业级 SaaS 是前奏

基础设施的心我们不操了,国家和大企业会把新基建做好,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应用层面,那么,搞了多年还很艰难的 SaaS 行业要迎来春天了吗?至少笔者是这样认为的,而且是个多层次、立体丰富的 SaaS 生态。

SaaS 行业要迎来春天的原因是未来要提高效能,我们就必需要有行业级的 SaaS 应用模式,才能让更多的企业在云上可以成为方便扩展的构件化企业。应用不好,云的吸引力就不大,应用更新慢,云就可能从助力演化成阻力。云的战争就是 ToB 之战,而 ToB 之战就是业务解读、生态构建之战,这场战争,其实才刚开始打,不过,这注定是一场有序之争,而非完全放开的乱战。

好的 SaaS 似乎都是攒出来的,一些 SaaS 企业的实践证明一开始就搭建个完整的行业级 SaaS 很不现实,要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攒出来才有可能,但是这个攒的过程其实需要合适的企业架构方法论作为指导,帮助逐步形成行业级 SaaS,或者作为拼图的指导,不能自己家做的模块互相都搭接不上。

行业级 SaaS 其实还有很多标准化问题要考虑,这不仅是 SaaS 企业的事情,也是政府、行协的事情,是个共建的过程,是全力支持 SaaS 企业的时候了。

2、生态化构建是模式

行业级 SaaS 如果能成为前奏,接下来的就可以是生态化构建了,既包括企业的需要构件要生态化从云上获取,也包括企业间联合设计架构,这是生态连接的更好手段,也是行业级标准化可以更好发挥作用的地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平台、SaaS 厂商一定要在国家的支持下推动这样的进程,这将是广大“IT 农民工”的福音。

与之相伴,企业架构的实施模式也应该会发生变化,生态化构建企业架构,自己家的事情其实永远都不是一点儿不想让别人操心的,我们只是不想让别人操心不该操心的部分而已。

3、新技术还要等

数字化技术中比较重要的数字人类、数据交易技术、数字身份、数字孪生还有一段路要走,要关注,也要等,量子计算机算是下一代“大机”,它成熟了,可能又会带来一波一波的变化。毕竟,所有基础条件中,算力还是最关键的。就算算法变化不大,算力变,也能搞出大事情。不过谁又能说未来二十年,一定不出新算法,新算法加上新算力,估计退休也没商量了,跟不上了。

澳洲工程师团队突破了量子难题:只用电场来控制单个原子的原子核|电场|工程师|新南威尔士大学|量子计算机|原子 (qq.com)

该来的终究会来,也许会迟到,但不会不到。

4  企业架构如何演变为聚合架构

企业架构搞了30多年了,不过这几年除了中台起了个波浪,整体啥没多大动静。如今随着数字化转型,连国家部委的文件里都有对提升现代IT治理能力的要求了,好不容易迎来了春天,要不要发个小芽呢?

1、企业架构该不该去演化下了


不评论别人家的理论了,如果读者关注过,应该也知道,最近没有啥这方面的明显动静。但是我们依然需要理论跟着时代走的,企业架构好不容易跟着数字化热闹起来了,不是该想着怎么处理下之前还有不足的地方吗?比如,业务架构怎么跟应用架构衔接的更紧密些?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能不能揉到一起?数据和流程还要分开处理吗?新的技术模式一点儿都不会不反作用到业务架构设计上吗?

要不大家一起投个票,看看用谁当底座往前发展比较好?不过,大概率谈不到一起,毕竟,听说企业架构就“闻声色变”的也有不少,《微服务架构设计模式》一书的作者,Richardson 说:“人们往往容易被情绪因素所驱动,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关于技术的两极分化和过渡粉饰的争论”。啥时候能比较冷静和客观的对待方法论了,也许,整个技术行业就都成熟多了。

2、未必需要彻头彻尾,我们还没学会突变

改进空间总是有的,方法的缺陷就像海绵里的窟窿,撕开一层,里边还有。所以,也未必需要把方法论打塌了重构,吸收和改良本来就是方法论改进的有效手段,把 Zachman、TOGAF、DoDAF、DDD、中台的优点都吸收下,以之前笔者主张的 EBA 为基础,可以尝试做个整合,把以往发散了的方法论收束下,建立一个面向数字化生态的、基于构件思想的“聚合架构(ABAE)”方法论,作为大家今后研究方法论的“垫脚石”。注意,构件不是新词,不仅在笔者第一本书中就出现过,而且比SOA还老呢。为啥用老的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会反问,为啥不用?我没觉得有哪个新词更合适,所以,老的词经过再次思考,可能更有活力。

毕竟每个方法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有充分的发展,还需要很大的宽容,当然,这种宽容不是对方法论的宽容,而是对实践者自己的宽容,不要怕理解不到位,因为语言这个符号系统,很少有理解真到位的时候,所有概念都是在实践中逐渐清晰的。因此,基因突变的方法论暂时也还很难出现,因为,我们需要更多行业级应用实践来推动方法论创新,没有这样的实践机会是很难有合适的创新产生的。所以,企业不是总想培养人吗,那你得先敢做事,做不一样的事情,才能培养不一样的人,总结出不一样的方法。

方法重要吗?考了那么多年的试,还不知道方法的力量?再不理解,跟着现在的要求,多学学党史,了解了解方法论是如何改变历史的;重新看看《跨过鸭绿江》、《大决战》,体会下经常总结方法的作用。不会总结,就不会分享,不会分享,就难以在企业中做出有广泛影响的变化。分享中要注意有破有立,只破不立,说明脑子里只想完了一半,这一半做得再精深,有可能依然是“半吊子”。

3、改变重在业务,你信不信?

新企业架构方法论改良的不仅是个架构方法、工程方法,重要的是强调在业务侧的改进,是业务侧主动、深入地投入到业务架构设计中,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对业务人员结构化思维的培养。新方法论也是一个帮大家琢磨怎么打造方法论的示例,可以用来试着搞搞自己家的方法论。

离了对业务人员的思维改变,我们将永远喊啥缺啥。喊大数据应用,缺数据人才;喊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缺业务和技术复合型人才;喊数字化转型,又缺数字化人才,缺的还是复合型的。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培养体系有问题,业务人员难道不是传统行业做数字化转型最大的人才宝库吗?难道大家不是业务人员远多于技术人员吗?那不挖掘这个资源,不是舍近求远、不解决根本问题吗?

技术人员是要增加的,不增加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但是只增加技术人员,不转变业务人员,那就没有什么杠杆作用了。

为了发挥杠杆作用,方法论改造也得适合业务人员操作,要考虑方法本身的友好性。抽象之路千万条,但是越宽的路只能看着越不精巧,越精巧的路,可能越窄,这也算是一种相对论?我不知道,也许,用口粮茶这个说法更合适,市场上卖的最多的一定是口粮茶,什么18颗御树之类的高端货,见都见不到吧。

4、这是以企架之名最后的抉择

如果以企架方式推动行业 SaaS 成熟、生态化构建兴起之后,企业架构自然就会成了开放式聚合架构,成为了一种成熟的软件构建思维模式和组织方式,也许,之后不用再总是讲什么是企业架构了,你做的就是。就跟敏捷一样,平台体系建立好了,思想意识到位了,也就不用总去分个门派,持续提高效能就是敏捷了。

最近国资云的讨论挺热闹,股市也跟着凑,不过在笔者看来,上谁的云不是最重要,彻底打开云市场的信号更重要,云上的SaaS可能要大张旗鼓的发展了,蛰伏这么多年,该有所作为了,现在对工业软件、行业软件的大量需求,该诞生不一样的风景了。

企业架构本就是一种分析方法,如果它渗入了你的思维中,那你赶也赶不走,你会自然而然地用全面、结构、灵活、演进四个准则指导你的每次设计活动,指导企业的每次软件实施,反之,当你缺少上面准则中的某一个时,你都会怀疑企架的合理性、可行性,因为离开了这其中的任何一个,企架能带给你的帮助都有限,但是,少了上面中的任何一个,其它方法能带给你的帮助也有限,所以,你终究会回到这四个准则上来。

5   企业架构师应具备的复合技能

接下来谈谈架构师等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大都提到“T型”结构,即只要拥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广度, 以及单一专长的领域和深度就可成功。

尽管对一种技能的明确关注会加深理解,但是仅拥有一个专业知识领域可能会很危险。这是因为,在迅速发展的技术行业中,个人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专业领域将被时代淘汰,变得不再重要。现在看来,在当今高度竞争的数字化时代,只有一种专长的领域还是不够的,可能很快会被别人迎头赶上;另一方面,复杂的架构设计需要多方面平衡的、两个或更多领域的深度知识结构,因此,架构师必须拥有“两把刷子”,进化到所谓的“π型员工”,培养出多项专业才能,才能让自己两只脚稳稳站立在职场之上。

所谓“π型人才”, 上面的一横是指员工本身知识广博、经验丰富,“π”字下面那两竖指至少拥有两种或更多专业技能,并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复合能力,它可能逐渐会成为新时代架构人才的标准。“π型人才”对架构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广度层面: 不同范围的经验、宏观的视角眼界、知识广博的通才、善于吸取不同意见、对不同议题保持最新的理解、了解如何学习和过滤、商业和技术的直觉和感知、很好的人脉。

深度层面: 业务和技术某些领域相当的精深和著名、保持跟进最前沿的科技业务发展、专家级以上的技能、实际的技术应用和最佳实践经验、社区或圈子中的公认技术地位、众人经常请教、听取观点的专家、不断学习保持专长技能的更新。

随着掌握的技能越来越丰富,技能就变成了梳子型技能,梳子形的人在两个以上领域都很强,在其他领域也比较了解。例如,某人可以收集需求,设计和开发,并且对相邻区域有很好的了解。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