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全程“零”编码,高效实现主数据模型、主数据维护、主数据分发、主数据质量的全过程管理,为企业主数据管理落地提供有效支撑,实现各业务系统间的主数据共享,保障企业主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一致性。
覆盖数据建模、采集、处理、集成、共享、交换、安全脱敏于一体,一站式解决数据开发所有的问题。
统一指标定义,实现“一变多变、一数多现”的数据管理效果,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保障和驱动效应。
零代码+AI,有“问”必答的数字助理,利用AI大模型和数字人技术,通过语音&文字输入问题,自动识别业务指令,深度理解用户意图的问题,洞察数据,人机交互,重新定义BI新体验。
智能数据问答平台
查看详情
时间:2018-12-07来源:亿信华辰浏览数:852次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后,“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被定义为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离开生产数据采集,生产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工件生产数量;无法准确、科学地制定生产计划;无法实现生产管理协同等。
可见,只有有效的实现生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车间管理中计划跟踪迟滞、设备利用率低、产品质量难以提升等问题。
“自动地、及时地、准确地数据采集,是现代化工业车间的基础。而我们,能为数字化工厂打造一个更加可视、实时、精细、可追溯的制造环境。”
东芝,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也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公司创立于1875年,业务领域包括数码产品、电子元器件、社会基础设备、家电等。东芝信息机器(杭州)有限公司是日本东芝株式会社的全资子公司,也是东芝笔记本电脑全球唯一的生产基地。
面临的挑战
东芝电脑产品及机板配件生产部门每天都需要及时产出大量的生产数据统计报表,同时质检部门也需要定时定期巡检设备生产相关的异常信息,方便对生产数据进行快速高效和精细化的管理。
但是东芝之前通过excel记录生产数据已无法满足现有业务量的需求:
1、数据采集难:依然采用人工采集、手工输入等方式采集生产线信息;
2、手工数据质量差:excel记录不仅准确性不足,还存在一定的错误率;
3、报送周期长,统计延时:手工输入只能定时进行,无法实时更新系统中的生产数据,滞后情况严重,不利于生产线的顺利进行,制约了产能的进一步提高。
4、事后监管机制:不能及时发现生产过程问题,生产效率提升缓慢;
5、数据分析不足:不能进行可视化的展现,无法给领导提供决策支撑。
为什么选择亿信华辰
1经受考验的成熟度
支撑30多个国家级部委完成监管、普查、抽查、统计等应用场景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助力100余家银行完成统一报表平台和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业务稳定运行。
2技术先进性
12年的技术沉淀,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自主研发了多款重量级核心智能产品,产品线涵盖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
3高品质强口碑
亿信华辰不仅提供成熟的平台化产品,而且不断地给客户成功交付数据中心、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并以几乎100%的项目成功率,取得了远超同业公司的客户满意度。
平台建设
东芝制造车间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包括车间人员、物料、加工设备、工票、工装、加工过程等,涉及车间各个部分。面向东芝内部的生产部门,为一线生产人员及质检部门提供数据填报及数据分析平台,是一个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的智能数据系统。
1生产数据自动采集并上报
生产部门需要定时每天填写电脑产品及机板配件等的生产信息日报等,利用亿信华辰i@Report产品可以自动将数据库中的设备相关信息初始化到固定格式的报表中,然后根据相关业务逻辑公式,自动统计工数、时长、产出等,生产业务人员确认后直接上报,即可完成数据的采集填报工作,生产组长可以快速汇总其下属各个人员的生产数据,并将数据逐层上报。
2异常数据提前预警
品质部门需要监管生产流水线的产品生产情况,并形成品质报告定期输出,利用i@Report移动填报功能,品质部门会去现场定时定期巡检,并将异常原因、设备编号等信息在平板电脑上立即进行填报,并拍照上传相关图片留档;同时,对于异常原因利用亿信BI进行历史数据的相关分析,形成问题检索表,方便对比分析。
方案价值
总体而言,利用i@Report+亿信BI两个产品,将以往需要大量的人工通过excel方式报送报表,改为只需要在移动端/PC端在线填报数据的工作模式,极大的减少了业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效率;并将手工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存储到数据库,增强了数据的完整统一,也更加有利于对历史数据的对比关联分析。
同时,因为有效的流程监控,在生产过程中,可及时发现异动数据,提前预警,进一步提升了生产质量,降低了事故率,亿信华辰帮助客户收获更高的运营效率和生产质量。
目前,通过智能数据平台的搭建,亿信华辰帮助东芝提升生产能力的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着实为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