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农业数字化专题研究:助力农业的一场“阳谋”

时间:2022-04-24来源:白衣男神浏览数:56

1

农业是经济的压舱石,在生产、流通、销售三端的数字化转型空间大

农业是经济的压舱石,触达众多消费者和就业者农业涉及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产业链关乎数亿农民的就业问题,农业是我国的基本盘。近年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虽有所缩小,但仍保持在20%以上。202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达17715万人,占2020年总就业人数的23.6%。疫情期间,农业更是发挥了经济压舱石的作用,进一步稳固了其基础地位 。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第一产业对GDP贡献率骤升至10.4%,远高于其他年份的4%左右,在危机时期,发挥出经济压舱石、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农业数字化渗透率低,生产、流通、销售端都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我国农业数字化渗透率低: ①国内对比看,我国第一产业(农业)数字化率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20年,数字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40%,但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渗透率仅为8.9%。②与其他国家对比看,我国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渗透率距离高收入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总的数字经济规模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2020年位居世界第二,达39.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6%。但数字经济农业渗透率刚刚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距离高收入国家12.5%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从生产到流通再到销售,整个农业产业供应链的生产力和效率仍有待提高。

生产端

农业由追求产量的2.0阶段向追求效率与农产品质量的3.0阶段转型过程中我国已基本完成农业2.0阶段,向农业3.0转型: ①从机械化率看,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基本完成机械化;②从产量来看,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68285万吨(13657亿斤),增长2%, 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且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农业在向3.0阶段转型初期,生产端数字化率低,具体表现为:1、“靠天吃饭”现象比较普遍。滴水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数字化、信息化种植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2、单位面积农药化肥使用量高。数字化精准种植技术不够普及,提高农业产值依赖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容易造成对土地的污染,农药残留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2019年,中国是最大的农药使用国,耕地面积为世界7%,但农药使用量占世界总量的42%,远远领先于美国和巴西。3、三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仍有待提高。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较为粗犷,智能化数字化的灌溉施肥等技术应用不够广泛,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2020年我国一方水只能生产0.85千克粮食,远低于2千克以上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65,发达国家一般在0.7-0.8之间。

流通端——从农户到消费者

要经历众多环节,加价损耗严重

从农产品流通环节来看,仍要经过层层的批发市场。以生鲜产业链为例,生鲜产品要先经过产地采购商形成聚集,再经过至少两层批发商周转才能到达超市、菜市场等零售终端经销商,再触达消费者。根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发布的报告,2021年,农贸市场上游渠道主要为农产品批发市场,80%以上生鲜产品从批发市场进货,半数以上的商户完全从批发市场进货。商户基地直供比例较低,约5%-10%左右,一线城市供应链建设较完善,直供比例接近10%,其他城市不足5%。层层周转导致层层加价和损耗。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主要生鲜总加价率在100%以上,不易储存的蔬果损耗最为严重,损耗率达20%以上。

销售端——农产品销售渠道

仍以菜市场等线下为主,线上渗透率低

农产品销售渠道仍以线下为主。以生鲜农产品为例,我国农贸市场2020年总交易额约占生鲜零售市场份额的57%,仍然是居民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渠道。各类生鲜电商、新零售平台虽然发展迅速,但将生鲜到家电商、新零售平台、社区电商作为日常购买生鲜主要渠道的消费者依然较低,目前主要作为补充渠道丰富消费者的选择。农产品等食品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大,但农产品占网络零售额比例却极低,两相对比,更显农产品线上渗透率低的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占比高达30%,而从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比例来看,粮油+食品占比仅6.67%,农产品占比更是不足5%。农业数字化站在“政策的风口”上,国家为农业数字化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与时间线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业数字化站在了“政策的风口”上。自2004年起,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越来越多涉及与农业数字化有关的内容,智慧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互联网+农业等词语越来越多被提及。国家针对农业数字化发展制定了目标与时间线,农业数字化的发展前景明确。《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农业数字经济、农产品网络零售、农村互联网普三项工作的发展提出2025年指标。农产品上行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从网络、物流、资金三方面,为农户参与互联网电商、农产品走出产地提供支持金融基础设施: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我国涉农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农户从事农产品电商等生产经营活动能得到资金支持。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是农产品上行的重要一环,截止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快递网点的乡镇覆盖率已经达到96.6%。便捷的物流为农产品走出产地、直连消费者创造了条件。网络基础设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长。农户对互联网的认识得到极大改善,为农户加入互联网电商提供了便捷条件。疫情之下生鲜线上购买需求剧增,加速农产品上行疫情爆发期间,主流生鲜零售电商MAU实现超高速增长,农产品上行加速。疫情期间,居民因居家隔离等原因,线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2020年Q1,很多生鲜电商平台MAU实现数倍增长。2020年全年,生鲜零售线上比例为14.6%,比2019年增加近6pct。农产品上行速度加快,粮油、肉禽蛋、奶类、蔬菜和豆制品五类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均超过30%,远高于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10.9%。(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后疫情时代线上购买农产品的习惯得以保持消费者在疫情期间培养的线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习惯在疫情减缓之后仍得到保持,购买生鲜的频次以及主流生鲜平台月活用户数基本与疫情爆发期持平。根据调研显示,疫情前,生鲜电商用户在APP购买生鲜频次高于每周一次的占比约57.3%,疫情期间为69.1%,疫情后为67.2%。虽然疫情后频次略有下降,但仍远高于疫情前。而以多点和每日优鲜为例,2020年Q1月活用户数大幅增长,Q2略有降低但之后逐渐恢复平稳增长,说明消费者线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习惯已经得到培养。农业食品产业链投资有向上游转移趋势,农业科技成投资热点农业食品产业链投资热度高,但投融资结构发生巨变,产业端和资本端都开始纷纷布局上游机遇,农业科技迎投资的黄金拐点。2020年,上游农业科技融资金额创下了历史增长记录,同比增长190%,占到整个行业总投资额的23.7%,远高于2019年的13.6%和2017年的8%。其中,农业机器人、机械化设备,农用生物技术等农业科技赛道的交易热度显著上升。资本投资流向的转变反映了农业科技领域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在2020年多多农研科技峰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的农业数字经济规模 是5778亿元,预计到2025年能够达到1.26万亿元。

2

拼多多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构筑护城河,农业是拼多多必须且能够抓住的增长点

必要性:用户增速放缓,农业是拼多多的策略中心和新增长点拼多多年度活跃用户数增长空间有限。2020年Q4,拼多多年度活跃用户数达7.88亿,首次超越淘宝,位居全国第一,但增速逐渐放缓。2021Q4的AAC为8.69亿,环比仅增加了0.2%。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止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拼多多用户渗透率已达较高水平,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花费远低于其他电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2021年,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花费为2810元,远低于阿里巴巴和京东。拼多多用户数增长瓶颈之下,拼多多想通过提高年度活跃买家花费来维持 GMV的增长,则需要从提高客单价和复购频率入手。就客单价来说,拼多多通过百亿补贴等项目增加3C电子这类高客单价产品的渗透率,禁止二选一之后,拼多多也逐渐引入更多服装、化妆品品牌。但客单价较高且抽佣空间相对较大这些的品类已被淘宝或者京东占据先发优势,拼多多赶超十分困难,拼多多新一轮增长需要寻找自己的优势品类。农产品购买高频刚需的特点,可以提升拼多多同用户的复购频率,再加上拼多多原本就在农业领域积累了众多优势,聚焦农业是拼多多的必然选择。基因:农业起家,农业是拼多多的标签拼多多于农业起家,具有深厚的农业基因。拼多多前身拼好货,主打的就是水果生鲜产品。农产品占拼多多总GMV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电商,农业是拼多多的标签。2021年关于农货消费的关联度调查中,拼多多居于第一位。近年来农产品GMV占拼多多总GMV的比例始终在13%以上,2020年更是达到16.19%。对比阿里,2020年平台农产品成交额3037亿元,中国零售市场GMV为7.494 万亿元(2020.4.1-2021.3.31),农产品销售额占比仅4%。“产地直发”降低流通成本,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助力“货找人”拼多多“原产地直发”模式通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按照传统方式,新鲜农产品通常必须经过至少五层环节才能到达餐桌。拼多多直连农户和消费者,能极大缩短流通供应链,减少流通损耗和流通成本,最终惠及两头,农民赚得更多,消费者也能买到更便宜的产品。“农货智能处理系统“是拼多多自研的提高农产品匹配效率的系统,被称为拼多多的“天网”。系统归纳了全国各大农产区的数据信息,包括地理位置、特色品类、成熟周期等,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实现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帮助这些地区的农产品精准匹配给有相应需求的消费者。(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农地云拼”模式是运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全国市场。扶持重点转向优质农货,助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优质农产品形成品牌并实现大规模上行主要存在两大困难:①优质农产品往往价格比较高,但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会选择更贵的产品,优质农产品难以触及消费者打开知名度。②有些地方虽然存在优质农产品,但由于生产包装等不够标准化,也不利于大规模上行。拼多多通过“百亿补贴”、“农货节”、“县长直播带货”等方式,将农货从产品变商品,从地理名称变商业品牌,进而孵化出一批品牌化的头部农产品,满足各个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百亿补贴百亿补贴帮助优质农产品打开知名度。百亿补贴可以平抑涨价对优质农产品带来的部分负面效应,扶持优质农货(包括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等),消费者通过补贴以低价触及优质农货,之后即使没有补贴,也会进行复购。通过提高“百亿补贴”的进入门槛,倒逼农产品生产者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生产,鼓励新农人充分挖掘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产地品牌。农货节拼多多连续四年参与国家举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连续三年举办“农货节”。在这些专门针对农产品的购物节,拼多多通过对精选的农产品品牌进行品牌塑造,打造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爆款。以2021年农货节为例,仅预售阶段,精品农货的订单量单日增幅均超过200%,部分产品单日销量暴增600%,并带动店铺其他产品销量增长超过270%。生产端积累农商人才优势农产品上行需要生产端人才,但我国未来农产品电商人才缺口大。预计未来农产品电商人才需求快速增长,2025年缺口为350万人。拼多多在生产端通过系列措施积累了众多农产品电商人才。2018年,拼多多创立多多培训课堂,建立专业性的农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2019年,拼多多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合作,约定5年时间内,共同培养10000名新农商人才;2020年,拼多多宣布开启新一轮的10万新农人培育计划,不断完善新农人的人才引入机制和本土培育机制,强化乡村的人才支撑,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持续助力。数十万热衷于探索农产品标准化与品牌化建设的“新新农人”,更是成为推动拼多多农产品上行的中坚力量。拼多多加快农产品专用物流建设农产品专用物流建设仍需持续发力。2020年,拼多多平台包裹数已经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然而,现有的物流网络更多是为耐用工业品服务的,而非农产品。一些不耐储存的农产品叠加高温等问题,损坏率会明显增加。拼多多正以多多买菜业务为抓手,以数字化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持续重投入建设冷库、生鲜冷链物流体系等基础设施,建立适合于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体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损耗。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