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全程“零”编码,高效实现主数据模型、主数据维护、主数据分发、主数据质量的全过程管理,为企业主数据管理落地提供有效支撑,实现各业务系统间的主数据共享,保障企业主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一致性。
覆盖数据建模、采集、处理、集成、共享、交换、安全脱敏于一体,一站式解决数据开发所有的问题。
统一指标定义,实现“一变多变、一数多现”的数据管理效果,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保障和驱动效应。
零代码+AI,有“问”必答的数字助理,利用AI大模型和数字人技术,通过语音&文字输入问题,自动识别业务指令,深度理解用户意图的问题,洞察数据,人机交互,重新定义BI新体验。
面向企业级数据资产交易运营场景,助力企业实现数据资产的价值挖掘、升值和资产变现。
时间:2020-10-21来源:知乎浏览数:1655次
毋庸置疑,数据是企业的宝贵资产,各企业已经意识到数据质量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将数据治理提到战略高度,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仍然是应用系统建设和运维。数据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层、系统开发人员、系统使用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多方协作才能进行。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各方人员对数据治理的认识还处于盲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数据治理的重要性,因此数据治理首先要从上到下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保证在系统建设、系统运行、系统维护各个环节都能重视数据治理。
健全的数据治理组织是全面开展数据治理工作的基础,数据治理组织应包括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一不可。数据治理组织可以设置三种角色,数据治理委员会、数据治理业务组、数据治理技术组。
数据治理委员会:由校领导、IT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数据治理的目标、制度、规范、流程、标准等,沟通协调,解决相关人员责、权、利问题,推行数据治理文化。
数据治理业务组:由业务部门业务专家、业务部门系统管理员组成,负责业务系统参数、基础数据维护,保证系统正常使用;负责审核、检查、整改业务数据,在数据产生源头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治理技术组:由IT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组成,包括系统开发人员、数据治理人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开发人员负责系统数据录入功能符合数据校验标准和数据治理标准;数据治理人员负责开发数据质量检测规则、监控数据质量、批量修改数据等工作;数据库管理员负责系统数据的备份、恢复、安全、审计等工作。
一般来说,信息化建设应遵循标准先行的原则,在应用系统建设初期就应该制定企业内部数据标准体系,保证各业务部门、各业务系统使用相同的数据标准,提高部门间、系统间数据共享能力,避免形成信息孤岛。数据标准体系包括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数据质量标准等内容,可以成立由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数据标准制定小组,负责数据标准体系的制定、维护、宣传、解释等工作。
由于企业缺乏明确的数据质量管控规范、流程,导致数据治理相关人员职责划分不清,缺乏专职人员在不同阶段对数据质量负责。通过制定数据质量管控规范,使相关人员明确在数据产生、存储、应用整个生命周期中数据治理包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形成校内统一管理体系。为了提高数据治理执行效率,有必要建立数据治理绩效考核,检验数据治理各个环节的效果。
保障数据安全是高校信息化的首要工作,高校应该制定贯穿于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数据生成及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及应用、数据销毁四个方面。安全管理制度主要用来规范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安全地使用数据,并且指导技术人员如何实施数据安全工作。
下一篇:数据治理技术措施...
全面覆盖数据治理9大领域,采用微服务架构,融合度高,延展性强
实现数据从创建到消亡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也实现全角色的可视化
丰富的智能元素和功能,大大缩短数据管理周期、减少成本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