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BI国产化:3个要点专治3种“不服”

时间:2022-08-23来源:两月浏览数:154

未来,通过 NLQ、NLG、增强分析等 AI 能力加持,BI 有望完成业务分析的“最后一公里”。例如根据数据特质自动生成分析图标,生成各类指标的解读报告等等。随着未来数据再增多,准确度会进一步提升,业务的 AI 预测分析能力也将增强。或许结合 AI 能力,BI 能从预测性分析进一步往处方性分析发展,帮助企业更好的科学决策。

国内市场上一直有这么一个声音。

国内 BI商业智能)行业发展“哑火”,不复当年火热。BI 市场采用率低,技术没有自己的创新突破。通俗来说,业务完全用不起来,用起来也仅是看看数据,谈不上“智能”。

当然,市场有一个更大的声音。

国产 BI 已经崛起,市场规模每年都在快速增长。连 IDC 都预测,未来 5 年中国 BI 软件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 21.6%。

一个叫好,一个唱衰。国内 BI 行业到底是什么情况?未来国产 BI 未来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从海外 BI 与国内 BI 的对比中,我们能以点破面,一窥全貌。

国内市场,国产 BI VS 海外 BI

第一批海外 BI 诞生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 BI 厂商大多于 2013 年前后陆续诞生。

为什么领先这么多年的海外 BI 进入中国市场后,没有“降维打击”彻底占据市场,反而让国产 BI 逐步发展起来了?

有两点重点原因。

一、国产化乃大势所趋。

随着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各项扶植政策,很多传统企业逐步建设并完善了基础 IT 设施,这是上 BI 的必要条件。

其次,当企业做好 IT 基础建设工作后,必然面临过去业务系统的打通问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支持问题等等,此时上 BI 将是必然选择。

这两点是催生 BI 的市场因素。

最后,BI 业务会涉及取数、用数,需接触企业核心业务数据。

无论是近期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还是国产、安全、信创的大环境,我们都不难得出国产 BI 未来会越来越重要,并将成为更多中国企业的选择。

至此,借着中国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东风,国产 BI 初露峥嵘。

二、海外 BI 产品于中国市场“水土不服”。

海外 BI 产品来到中国后,和中国市场其实有很多“不服”之处。

契合度“不服”

正所谓“三分靠产品、七分靠实施”,很多 BI 项目成与否,受到项目实施交付结果的极大影响。

在响应中国企业的各色需求上,海外 BI 更重产品,以至于难以接招,无法对症下药。

为什么这么说?

很多中国企业内部有自己的 ERP、CRM、OA 系统,希望可以与 BI 集成到一起。

他们外部也需要对接很多行业平台。比如电商行业往往要接淘宝、京东、有赞等后台数据。

这些中国式需求,海外 BI 能接么?可以硬接,但真的很“难”。这就是上面说的,海外 BI 更重产品,很难接招。

土生土长的国产 BI 厂商不一样。他们一出生就在中国,这么多年下来,沉淀了各行各业的解决方案。

左手集成 BI 到内部系统,右手再对接外部平台数据,完全没问题。

使用习惯“不服”

相比海外,国内工作环境称得上快节奏。

海外企业习惯于邮件的正式沟通。至于国内,大家早于习惯企业微信、钉钉等移动办公工具。

移动 BI 也由此诞生。

国产 BI 已经可以将 BI 集成至我们常用的钉钉、企业微信、飞书等 APP 上。海外 BI 却很少适应这点。

很多人觉得移动 BI 就是将报表、看板、数据等等搬到了手机上,换了个展示形式。

对,但不全对。

我们已经习惯于移动办公,国产 BI 能做到融入日常办公,顺应了我们的使用习惯。这背后,带来的更是企业协作效率的提升。

服务效率“不服”

海外 BI 工具在国内大多采取代理销售模式。

试想客户大晚上发生事故,亟需解决问题。这个时候还得发邮件到海外。等第二天海外工作人员上班,我们这边又下班了。这一来一回,业务可能就耽搁了。

相较海外邮件沟通传统,国内服务效率更加直接。一个电话把售后团队 Call 过来的故事,大家应该听过不少。

其次,国内团队对于客户业务场景、生态情况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更能明白问题可能出在哪里。解决问题的效率自然更高。

我听过很多企业想换掉海外 BI,有的是跟不上业务了,也有的是不好用,但是又非常犹豫。

犹豫什么呢?犹豫在担心换 BI 实施麻烦,万一换出毛病来,吃力不讨好,不如将就用着。

很多坚持不上 BI 的企业也是这样想的,反正现在手动报表做做也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实根本不用担心。

一流的国产 BI 厂商基本都标配了项目团队、技术支持团队、售后团队等等,只要满足一定 IT 基础,上 BI,换 BI,那都不是事。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

部分厂商还能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不仅有帮助文档、使用课程,还会搭配教学直播,帮你上手、熟悉产品。

所以完全没必要担心。

总的来说,海外 BI 到国内没有“入乡随俗”,再加上国产化浪潮大背景,加速推进诸多国产 BI 的反超崛起。

既然提到国产 BI 厂商,和大家分享一个前不久听某企业IT部门老大讲的小故事。

当时他们企业搬迁到新基地,基地入口处有块大屏,上层领导期望上个业务数据大屏,给大家加油打气。

当时他和几家国内 BI 厂商聊了这事,因为是上层领导的交代,所以希望是越快越好。最后,其中一家服务商直接当天派人过来,第二天就搞定了。

这只是个小故事,但这个故事背后反应出的国产 BI 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相应速度,可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大家可能好奇这是哪家厂商,大家可以继续往下看,后面还会提到。

国产 BI 未来趋势

通过海外 BI 与国产 BI 在国内市场的几点对比,可以看出国产 BI 发展态势总的还是向好的。

但要说国产 BI 已经崛起了。我倒觉得为时尚早。

为什么这么说?

国产 BI 在很多方向上,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分享有三点我认为的国产 BI 未来重点。

BI 生态

随着国内企业的 BI 使用越来越广泛,BI 生态或将成为重要部分。

BI 生态是什么?我认为理想状态下是一种集成与被集成,企业与企业互相支持的状态。

同样的,以生态中一个应用雏形“应用市场”为例,简单展示这种状态。

数据应用市场

这个应用市场中摆放着各个企业、厂商的 BI 应用。大家可以在其中自由买卖、试用,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过往,要在 BI 应用上实现突破,企业首先要面对的是开发成本,或者采购成本。

而应用市场则是一座待所有人挖掘的“金矿”,能为国内大大小小的企业提供零距离、零成本使用 BI 的绝佳通道。

其一,对于 BI 用户,可在应用市场感受其他企业的完善 BI 应用方案,甚至直接拿来使;

其二,对 BI 应用的开发者或企业,能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商业机会又会催生更多进入市场的用户。

其三,对于所有用户,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从 BI 应用开发孤岛中走出,加强外界交流,及时收到更多反馈,完善产品。

企业级能力

如果说生态集成是为大大小小的企业提供更广的 BI 使用体验,那么企业级能力就是在深度上更进一步。

借用数据企业级 BI 白皮书的一张图,以此展示企业级 BI 应具备的各项能力。

白皮书中对企业级 BI 的定义是:规模型企业对于 BI 所提出的企业级能力要求,指的是能够应对规模型企业在复杂的业务经营和快速迭代的环境中所面对的问题的能力。

什么意思?

一个企业,尤其是成熟的规模型企业,他们对于业务的视角是多层次的。

企业整体可能关心如何通过系统工具,帮助团队提升能力,实现组织升级;

IT团队注意的可能是工具的资源管理与运维问题,怎么在亿级甚至几十亿量级的数据下实现数据的动态查询和分析;

业务团队想了解的或许是日常使用的效率,如何判断业务情况,让自己用的更方便。

这意味着,BI 需要应对企业数据层、业务层、技术层、组织层等等的多重挑战,要被企业全体用起来。

而不是说,BI 仅仅是企业中数据分析师,或者个别部门的工具。

AI+BI

AI+BI 能将国产 BI 带向更远的地方。

BI 在底层数据架构上解决了与大数据平台、数据湖、数据中台的对接,这是往下的基础数据架构的延申。

借助 AI, BI 可以往上延伸,从智能分析应用,再到业务执行,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如何理解?

举个例子,过去 BI 更多依赖人的经验和总结,以实现业务分析。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国产 BI 中有一些已经具备了增强分析能力,但业务应用的价值是否已经显著体现,还有待考察。

就比如,近两年很火的智能问答,它可以解决什么样的业务问题,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至今没有很好的回答。

未来,通过 NLQ、NLG、增强分析等 AI 能力加持,BI 有望完成业务分析的“最后一公里”。例如根据数据特质自动生成分析图标,生成各类指标的解读报告等等。

随着未来数据再增多,准确度会进一步提升,业务的 AI 预测分析能力也将增强。或许结合 AI 能力,BI 能从预测性分析进一步往处方性分析发展,帮助企业更好的科学决策。

这些都是预测方向的智能分析应用发展,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应用方向值得去探索。

结语

上文提到过,基础 IT 设施,是上 BI 的必要条件。

那么企业的数据基础、数据文化,就是用好 BI 的关键。

我们在谈论 BI 的现在以及未来,不能仅看产品怎么样,还必须考虑行业的上下游与企业内部环境变化等。

就目前而言,对于大多数传统企业,首要面临问题是如何培养好企业内部的数据意识、数据思维。

最终只有实现了企业上下都具备这样的思想,达成 Gartner 提出的“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理念,才是国产 BI 的真正崛起之时。

当下,国产 BI 崛起之路仍在继续,期望国产 BI 厂商可以继续坚持自主创新,打磨产品,为更多国内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最后,也是揭晓上文的厂商答案,是数据。

作为国产 BI 厂商之一,数据非常有意思。

有意思在哪?

他的理念,叫做“让业务用起来”,非常贴近业务,贴近“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先进理念。

他的产品,一方面是具备企业级架构能力,能应对多层次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他体验很好,就移动 BI 来说,可以深度集成钉钉、微信、飞书等办公软件,业务使用非常敏捷。

他的服务,上文已提过了,不再赘述。

综合三点,数据称得上是一家更适合中国本土企业的 BI 产品。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