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的飞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对于数据资产的估值、交易和权益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全球性难题。
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数据资产化的工作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进。今年10月1日起,《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定并正式施行。同时,《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也即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施行。
对于“数据入表”的理解,即将数据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入表”是指在企业
财务报表中将数据确认为“资产”的一项,真实体现其价值与业务贡献。
“
数据资产入表”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在于,数据资产准则的制定直接关系到未来经济格局的演变。数据资产入表是数字经济发展大势下的必然结果,企业应全面反映数据资源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面对这一趋势,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建议和策略:
进行数据资源合规管理:从数据来源、内容、处理、管理到经营等多个维度梳理入表的数据资源,建立企业数据合规管理机制,确保数据资源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建立全流程的风险监管机制:制定数据资源成本核算制度,确定数据资源权属,合理确定运营模式,并确保在
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等全流程符合法律法规的监管机制下进行。
重视信息披露:根据《暂行规定》要求,企业应增设报表子项目,并通过表格方式细化披露。同时,自愿披露数据资源的应用场景、业务模式、原始数据类型来源、加工维护和安全保护情况等信息,主动加强数据资源相关的信息披露。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规范数据资源的核算:确保数据资源的成本能够“看得清、算得准”,建立成本归集与分摊机制、优化数据管理流程与控制,并明确数据管理岗位职责。
加强数据资源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
数据标准分类制度,制定
数据质量稽核规则,建立数据资源管理制度,为企业数据质量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盘清数据资源现状:保证数据的合规与确权,建立数据合规管理机制,梳理存量数据资源,确保其合法性。
最终,通过优化数据应用,释放企业潜能,实现企业内部价值的赋能。企业可以采用战略地图拆解、价值树分解的方法,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分类制度,建立数据质量稽核规则,盘清数据资源现状,确保数据的合规与确权。
在面对这个历史机遇期时,企业需认识到机会成本较高,试错成本亦不可忽视。通过更丰富的思路、更多的可能性,企业能够加速创新、引领变革,实现数字化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效能。
企业在迎接数据资源入表的挑战时,可以进行以下四大准备工作,以确保顺利过渡:

数据资源初步梳理
企业首先需要进行数据资源的初步梳理。考虑到完整盘点所有数据资源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可先有针对性地圈定可能入表的数据内容,进行初步梳理工作,以明确潜在的入表数据。
财务和业务制度流程细化
基于初步梳理结果,对现有制度流程进行细化,包括业务和财务的制度流程。财务制度流程的调整涉及数据资产的计量和认定,需要适应新的数据资产入表规则。业务制度流程需要配套管理措施,确保在新的规定下,业务部门能够有效协同数据科技部门。
开展详细的试点工作
企业可以开展详细的试点工作,围绕初步梳理的结果和制度流程,对现有数据资源进行精细盘点和分类。这包括科目认定、成本归集等具体准备工作。通过试点工作,可以验证制定的机制流程的可行性,并形成详细的工作模板和底稿,为2024年1月1日后的工作提供指导。
系统工具配置
对于有足够时间的企业,可以考虑对系统工具进行配置。现有的系统平台工具可能已经具备相关功能,比如IT项目管理工具。通过对这些工具进行参数配置和改造,使其适应数据资产的管理需求。这可以包括成本归期、成本采集等功能的整合,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地管理数据资产。
综合来看,企业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可以有序地进行以上四项准备工作,以迎接数据资源入表所带来的挑战。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为企业顺利过渡到新的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