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5-04-09来源:丑人穷心不美浏览数:10次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数据资产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2023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为数据资产入表提供了政策基础,而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数据的主要持有者,其数据资产入表既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路径,也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结合政策文件与地方实践,系统梳理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入表的操作路径、核心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入表
的内涵与政策框架
1数据资产的定义与范围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财资〔2024〕1号),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是指“在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持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管理服务潜力或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数据资源”,涵盖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等公共领域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其核心特征包括公共性、非排他性及场景依附性。
2政策依据与制度要求
国家层面明确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需将数据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并通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规范管理流程。地方层面如《浙江省财政厅关于推进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的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登记确权—价值评估—入表披露—流通交易”的全链条管理框架。
3入表的意义
宏观层面:激活公共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财政创新,缓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压力;
微观层面:优化单位资产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为数据资产融资(如质押授信)提供依据。
二、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入表
的实施路径
1制度构建与责任分工明确管理责任:财政部门统筹监管,业务部门负责数据采集与治理,技术部门保障数据安全与流通。
健全制度体系:制定数据资产管理办法,涵盖确权、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重点规范收益分配(如非税收入管理)与安全合规要求。
2数据资产全流程管理
确权与登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溯源,建立“数据资产卡片”登记制度,区分公共数据与敏感数据(如医疗、个人隐私数据)的授权边界。
价值评估与入表:采用成本法、收益法或市场法评估数据资产价值。例如,济南市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评估公共数据资产,实现数据资产评估价值超2.8亿元。
披露与流通: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录入资产信息,推动数据资产场内交易(如上海数据交易所)与场外共享(如青岛市国有资产调剂平台)。
3典型实施模式
直接入表:适用于权属清晰、成本可计量的数据资源(如不动产登记数据),按无形资产或存货科目入表。
授权运营入表: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如济南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将数据加工为可交易产品后入表,并分配收益。
试点探索:蓬莱区选取机动车登记、医保缴费等10大领域试点,通过数据资源盘点和分类规则确认,完成4家单位入表实践。
三、核心挑战与应对策略1法律与权属难题
确权困境:公共数据涉及多主体权益(如患者隐私与医院管理权冲突),需落实“三权分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框架。
跨境合规:涉及国际数据流通时,需协调《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与欧盟GDPR等规则,避免合规成本过高。
2估值与会计适配问题
方法论缺失:传统成本法难以反映数据实际价值(如某运营商用户画像估值仅为市场价10%),需引入动态综合评估法。
会计准则滞后:数据资产摊销年限缺乏统一标准(如银行普遍采用5-7年,科技企业为3年),易引发财务指标失真。
3技术与安全风险
基础设施短板:数据溯源需调用多系统(如电力行业需12个系统),时间戳误差导致30%数据不可用。
安全防控:需建立零信任安全机制,分类分级管理数据资产,防范数据泄露与滥用。
应对策略:
制度优化:推动数据资产评估国家标准制定,完善会计规则适配性;
技术创新:应用隐私计算、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流通;
生态协同:培育数商群体(如济南市入库80余家企业),构建“评估—入表—融资”全链条服务。
通过授权运营平台梳理500余项可运营数据,上架200余个数据产品,实现交易768笔,探索“数据资产入表+融资”模式,16家企业入表金额达3200万元。
2. 浙江省:全过程管理制度创新构建“登记确权—收益分配—安全监管”闭环,推动数据资产纳入政府国有资产报告,并试点数据要素券发放(每家企业补贴2万元),降低入表成本。
3. 蓬莱区:试点先行与分类推进选取10大领域试点,完成97类数据资源盘点,通过第三方合作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入表流程标准化,为全域推广奠定基础。
未来展望数据资产入表是行政事业单位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但其复杂性要求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推进。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入表将加速公共数据价值释放,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