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数据价值释放的 “ 出路”

时间:2024-06-09来源:神曲浏览数:17

数据要素市场日趋活跃,2023年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同比增长22.44%,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位。

在寻找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如何让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资源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市场多方均在想办法。

打通堵点的行动已经在加速。在近期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就公开透露,将出台数据产权制度,制定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交易政策文件,建立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安全治理机制,推出鼓励和支持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开发利用的政策文件。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诸多新的顶层设计细则已经有了时间表,可量化的技术应用以及数据流通使用的商业模式探索也在同步涌现。

1. 理顺制度卡点

峰会开幕式当天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据要素市场日趋活跃,2023年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同比增长22.44%,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位。

根据国家数据局今年5月披露的数据,随着金融、工商、交通、电信等领域的数据产品日益丰富,当前在主要数据交易所挂牌的产品数量已超过1.3万个。

但在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开发流通难点仍然亟待解决。

“总体上看,我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质量数据供给不足、流通不畅、应用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陈荣辉指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体系不健全、技术支撑不充分、要素市场不完整。

与美国“重发展弱监管”模式、欧洲的欧盟“强监管弱发展”模式不同,我国遵循的是“既要安全也要发展”模式,这也导致在数据充分开发使用上挑战更大。

“在传统的数据安全观念中,数据不流动才是最安全的,而数据要素化的过程中,就必须跨域流动,数据从内循环转向跨域流通的外循环,就产生了外传的风险。”蚂蚁集团副总裁韦韬向记者表示。

北京一家独立隐私计算公司高层曾告诉记者,之前几年数据市场建设发展缓慢,很大问题是对数据的合规管理过于充分,但发展鼓励的路径不明。很多数据不敢流动、不愿流动,怕违规担风险,也怕数据泄露后价值打折扣。

在过去十年的数据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信息化建设由各个业务部门自发开展,并以支撑本部门业务流转为主要目标。直到近几年,随着数据管理职能部门的成立,数据才转为由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但在管理机制和权责方面仍未形成成熟的体系。

据记者了解,目前地方各类数据管理部门还是归口地方管理,与国家数据局有业务交流但并非隶属关系。一位地方数据部门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国家数据局成立后,很多机制开始理顺,但还有待进一步理顺。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ICIR)特聘教授张向宏认为,过去几年,数据市场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数据“供不出、流不动、用不好”,数据“不敢用、不能用、不好用”,数据“确权难、定价难、流通难”。在他看来,在数据要素化的过程中,这三大问题需要分别用资源(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路径来破解。

记者注意到,针对数据“供不出、流不动”,在顶层设计上,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指导意见》《促进数据流通交易指导意见》《“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均在加速理顺制度卡点。而根据国家数据局今年以来在公开官方场合的表态看,一系列落地细则和配套规则均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2. 抓住关键技术“牛鼻子”

加快释放数据价值,不仅需要破除制约数据流通使用的制度性障碍,也需要数据基础设施的协同保障。针对数据“不敢用、不能用、不好用”,技术则是破题关键。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峰会期间,多家科技公司披露了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的实践进展——包括隐私计算、AI、云计算等技术在数据流通、数据价值释放上已经开始产生量化效果。

韦韬向记者透露,在安全汇聚多方数据的过程中,可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更精准的定价。在其隐私计算产品落地的十多家保险公司中,新能源车险平均保费下降了8%,目前这一场景正在快速铺开。据悉,在此前隐私计算开源框架“隐语”的基础上,蚂蚁集团将在今年推出密态计算云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性能降低成本。

除了金融行业对数据合规流通的强需求,公共数据的流通也是隐私计算渗透的富矿。

“公共数据由于其权属特殊性,必须在一个可信的公共数据加工空间内加工,或者与社会数据融合处理。由于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各地政策的诸多限制,让社会数据集中到这个数据空间里往往很难。隐私计算则是整个数据的流通的核心组件。”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郑小林向记者直言。

郑小林透露,通过隐私计算服务省大数据局、省税务局、银保监局、省电力公司等,采用“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方式,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主体,基于隐私计算平台进行数据融合计算后,形成数据产品再交付到使用方,目前已经联合地方政府支持了“共同富裕群体监测”“稳就业和参保扩面”“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分析”“科创信贷”等应用场景。

“我们通过全流程数据合规流通平台,解决了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分置问题,目前已经在杭州、宁波、湖州等城市落地实践。”郑小林表示。

数据在融合过程中,新的业务模式也在逐步成形。中电金信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况文川向记者表示,融合数据和AI模型等多种创新元素的技术复杂度越来越高,市场需求也从C端向B端转移,这要求科技公司不仅要解决上游关键技术单品的突破,还要体系性地汇聚基础软硬件、网络、中间技术平台、上层数字化应用,系统性解决问题。据其透露,目前其公司自研开发的“源启”行业数字底座,已应用于多个行业的数智化升级。

3. 探索数据评估、入表多元模式

数据价值释放的关键一步是推动数据资产化。而数据由资源成为资产的关键则是数据如何确权和定价,一直以来这也是市场公认最棘手的挑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当前全国性数据产权顶层制度尚不完全清晰的背景下,各地基于本地的法律法规,已经有基于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后解决数据资产入表、最终形成数据交易的一些探索。

一线城市在此方面起步较早。据深圳数据交易所(以下简称“深数所”)透露,去年深数所已落地全国首单数据资产无质押增信业务。近期,深数所基于场内上市产品的信用评价体系,以及深圳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协助交通银行深圳分行建立科创企业“数据资产分层分类模型”,推动一家科技公司完成科创数据资产入表,并获得1000万元数据资产融资贷款,实现深圳首笔数据资产入表+产品上市+融资闭环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级市的探索也非常活跃。

湖州市数字集团总经理王震告诉记者,今年4月,湖州成功完成了基于停车场项目的首单数据资产入表,项目帮助企业从合规权属、价值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数据资源梳理,从数据资产权属、数据合规等维度全面登记数据资产信息,并颁发了可溯源、防篡改的区块链数据资产证书,明确了数据权属。

在王震看来,地级市通常具有较强统筹力的政策环境和决策机制,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和变化,也能结合本地特色、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和应用。

据其透露,湖州数据要素流通中心已经实现全国接入各类机构305家,2023年数据流通累计交易额破亿元,今年将突破3亿元。“我们也计划系统总结经验,通过数字生态合伙人形式,探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样板,赋能全国超100个地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一位数据生态社区负责人曾向记者直言,目前各地数据集团、数据交易所的关键是商业模式的构建,放下身段,按照市场规则将自己带入商业闭环。

王震告诉记者,湖州数据资产登记评价中心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入表服务能力和经验,市场需求非常旺盛,目前已形成营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数据资产入表刚刚起步,仍面临来自会计准则适配性和价值评估复杂性挑战。记者注意到,截至5月底,多家曾在2024年一季度资产负债表中披露数据资源入表的公司,先后公告将原先记录在“存货”项下的“数据资源”调出,从而导致数据资产“入表”规模大幅降低。

在王震看来,目前数据资产入表难点主要集中在权属认定,价值挖掘和价值评估等方面。目前数据资产入表各省市均有行动,企业入表热情也在逐步高涨,但是数据资产属于无形资产,在实际入表操作过程中还是应该以合法、合规、合理为前提审慎操作,避免出现合规瑕疵或价值过溢。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