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5-07-16来源:球迷Long笔记浏览数:3次
朋友投身小红书创作,却渐感乏味,直言平台政策如风中柳絮,飘忽不定,昔日倡导内容纯粹,禁止带货之风;今朝转而鼓励商业转化,却又严查内容规范,令人创作时如履薄冰。此实为数字内容平台在市场化浪潮中,规则迭代之必然阵痛。它自己也难受,作者也难受。我还是喜欢公众号。形成文字其实对我来说更喜欢,表达丰富性更好,尤其是对于阅读和写作感兴趣的我和我的读者朋友们。做视频做图文,其实做了太多的修饰和表演工作,这近乎于表演艺术家。我们今天就聊聊这些内容平台的变化。
某平台拥有6亿月活用户却持续亏损,股价一度泄洪。
为何拥有海量用户的平台有可能一文不值?又为何某些小平台可以快速发展起来然后一蹶不振?
贝佐斯说:"你的利润就是我的机会",他的电商平台对他来说,用户赚钱,他就赚钱。那么内容平台能是这个逻辑吗?
传统企业估值往往依赖于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电商平台依赖于交易量,而数字内容平台的价值锚点应转向“帮助用户实现他想做的事”而不是为流量而流量、甚至驱动用户起卖东西。
它必须伺候好用户,它才能活下去,用户是他们的上帝,对上帝最愚蠢的行为就是下各种命令或者“指导policy”、“禁令”、甚至预测...
微软CEO纳德拉说过:"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但算法才是炼油厂"。
这是大平台的力量所在,第一轮的竞争是你平台上有没有足够的人入驻,第二轮竞争其实是算法之争,而这本质在于你怎么看待运营。
为什么有些平台上一堆带货呢?这后面就是他们运营团队的价值观,也即帮到用户赚钱了,这叫用户价值。
但真的如此吗?我们看到的是各种职业包括明星、作家、专家学者都在带货,这就是他们的价值吗?一个平台对价值的理解至关重要,而这,恰恰是各种企业并不关注的,大家只关注怎么达成业绩.....你搭的是一个菜市场还是一个优秀的生态?这是截然不同的做法。一定要让用户带货,用户才有价值,平台才有价值吗?不一定,天涯、虎扑最风光的那些年带什么货...免费开源让大神们开心发挥才是兴旺之路,平台可以指引、建议、警示,但不适合当警察或黑社会直接封号。
某书估值暴跌30%、某站市值蒸发90%...
能不能将用户增长等同于价值创造?让专家学者作家都去卖货,明星卖洗衣粉...只要他们在抖音上开卖,我基本上就不会关注这些人了,你能想象到白天看《教父》、晚上看到马龙白兰度在摆地摊的视觉差距么?
至于不同角色是什么价值,这不是平台能定的,平台能决定上帝吗?只能尝试去理解并服务于上帝。
中国头部视频平台获客成本5年间增长400%,但用户终身价值提升有限。
这意味着啥?都在玩金钱游戏...
当平台沉迷于DAU时,实则是在高效地制造价值泡沫。比如一个人骂大街也会吸引来很多流量,但毫无意义。
如果运营指标树错了,一切就都错了,如果这个树上挂满了用户消费数据、交易数据、骂大街带来的流量数据,那么这个内容平台也快没救了,直接整成淘宝不就得了么。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怎么办?
1 不要过度技术自信或权力自信,人很难预测和命令出活跃来
平台活跃的涌现,从来不是由某个中央计划者的意志所决定,而是无数个体在自由互动中形成的协调结果。
当一个数字平台的价值主张比如所谓的“公平普惠”恰好与特定用户群体自发的文化偏好相契合时,市场便会产生一种近乎“自然选择”的筛选机制。
这不是因为平台设计者比其他人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在无意间成为了某种“知识发现者”,他们捕捉到了分散在市场中的、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信号。
这种协调并非源于某种精心策划的“扭曲现实”的野心,而是因为市场本身的信息传递机制使得资源更高效地流向那些真正理解用户偏好的平台,市场才是更伟大的算法。
因此,获客成本的降低往往并非源于人的英明决断,而是因为市场在自由运作时,会自发地奖励那些更善于利用分散知识的参与者。
2 不要妄图在平台上去复制大规模成功
任何试图通过强制手段复制正确的尝试,最终都会因忽视市场的复杂性而失败。真正的效率,永远来自于对个体自由选择的尊重,而非对现实的“扭曲”。
再比如说Netflix,它将大量资源投入算法研发,看似是在用技术手段“优化”用户体验,但真正让用户留下的,却是那些能够唤起深层情感共鸣的内容,比如《纸牌屋》....
算法或许能高效地匹配用户偏好,但真正决定长期价值的,是内容能否在人类的情感与认知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
快手的增长曲线的出现,并非因为某个天才的规划,而是因为市场在无数尝试与错误中,自然选择了那些能够将技术效率(算法)与人性需求(情感)结合得最好的模式。
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恰恰印证了这一点,真正的市场突破,往往不是来自对现有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来自企业家在自由竞争中发现的新组合方式。
3 顶层设计重要,但最后保命的是迭代试错,一切按部就班就完了
而这种创新发现,绝非自上而下的设计所能决定,一切按部就班就完了...它必须依赖于市场自身的试错机制,以及个体在自由选择中涌现的智慧。
任何试图通过人为设计来优化资源配置的尝试,本质上都面临着知识分散性的根本约束,其实很难预知哪些投入是"关键",哪些是"冗余"。
因此那些所谓投资前评估只能是形式过场,一个人、乃至一个团队都不可能去预见投资,在汪洋大海面前,人的见识太少了。赚了钱的不过是运气好,然后再诠释当时的思路罢了。
4 成本算不明白,这个生意做不下去
当企业将大部分成本保持可变时,这实际上是在模仿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正如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要素流动,可变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像有机体般对市场变化作出即时反应。
袁征认为:企业的成功不在于遵循某种预设的"法则",而在于建立能够持续适应市场不确定性的机制。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最优比例,绝非来自理论计算,而是源于企业家在特定市场环境中的实践智慧,正如货币的价值不是由Gov decree 决定,而是在无数交易中自发形成。
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数字内容平台正在经历类似工业革命的范式转换和加速淘汰。高盛前CEO劳埃德·贝兰克梵的警告犹在耳畔:"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平台方需要认识到,用户是上帝而不是你的下属,用户注意力是开始而不是结果,算法是面向用户服务的不断优化的工作流水线而非单纯的薅羊毛指引。
唯有认识到这几点,平台才有可能跨越估值自嗨、造假,抵达可持续价值创造的彼岸。
下一篇:暂时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