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数据中台越成功,安全风险越大!这8个巨坑要自己填!

时间:2025-04-15来源:一个数据人的自留地浏览数:7

我们花了毕生的精力去构建一个集中化的数据中台,并利用这些集中化的数据去赋能业务,但越集中的数据也意味着越大的风险,而我们这一代搞数据的,却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认为这是安全部门的事情,对于数据中台的安全并不上心,甚至有些对立,认为安全会阻碍数据驱动业务。


事实上,没有谁会比数据中台的建设者,更能做好数据中台的安全防护,也更能做好安全与业务的平衡。

我自去年开始研究数据安全,中间磕磕碰碰,现在才算勉强入了门。本文总结了我认为的当前数据安全中普遍存在的8个难题,并给出了一些初步思考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1. 临时数据的“实时身份”难题:分类分级如何跟上业务速度?

我们共同的痛点:分类分级体系建起来了,但往往是“事后”的。业务跑得快,临时表、中间表层出不穷,这些数据“出生”时就没名没分,成了监管的灰色地带。更别说,诸如字段拼接这种小聪明,很容易绕过动态脱敏等安全手段。我的思考与探索: “出生即打标”:关键在于实时。可以尝试新建表时触发实时的分类分级流程,不给风险留下窗口期。 “火眼金睛”:大模型,比如deepseek,在理解代码、追溯血缘方面已经具备生产条件。我们可以借助它,更智能地判断临时表的“真实身份”,减少漏判、误判。 “疑罪从有”:在判定不清时,与其放任风险,不如先“锁”起来。基于零信任原则,默认拒绝访问,叠加“金库”审批作为补偿,确保安全可控。


2. 开发与生产的“安全距离”:OLAP场景下的必答题

切身体会:数据分析和开发的同事,确实离不开真实数据,尤其是在OLAP场景下验证数据质量和逻辑时。但让他们直接在生产环境操作,隐患不小,因为报表,取数和分析人员规模很大。我估摸着,如果能安全地把开发剥离出来,企业里能接触到生产敏感数据的人,至少能少掉九成。这事儿,越想越觉得有做的必要性。我们正在尝试的路: “影子环境”:用Hadoop等技术栈,搭建一个规模匹配、但数据脱敏的开发环境,当然,数据保留周期得控制好,否则成本也吃紧。 “加密通道”:敏感数据在生产端先按规矩加密(手机号、身份证等),再同步到开发环境。 “受控看数”:真要核验原始数据?走严格审批的解密流程,或者利用DataOps平台做与运维人员的数据协同。 “一键部署”:打通开发到生产的通道,代码发布得顺畅,DataOps能力是关键。 “规矩先行”:配套的开发上线制度流程必须跟上,明确职责边界。 “职责分离”:开发团队,原则上就不该有生产环境的钥匙乐。 经验之谈:这事儿急不得,也别想一刀切。先易后难,从报表、取数团队开始,逐步推广到分析团队。安全加码肯定会影响点效率,怎么用好DataOps这些工具来弥补,这个平衡点需要管理者好好把握。


3. 大数据权限的“精细化”挑战:从租户级到表级,说易行难

大家的困惑:关系型数据库时代,表级权限控制是基操。但到了Hadoop这儿,就麻烦了。元数据量大,扫一次成本高,权限往往只能粗放到租户级别。一个租户几百上千张表,人人都有权限,这风险敞口偏大。表级控制,理论上能让用户权限范围缩小90%以上,是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我们摸索的方向: “统一工作台”:引导大家通过DataOps这类可视化平台(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工具)来访问和开发,这是前提。 “SQL守门员”:改造平台的权限模块,加个SQL解析引擎,实时检查SQL语句,没授权的表直接拦下。 “曲线救国”:字段级控制更复杂,准确性难保。初期先做到表级,字段级的需求,可以先通过创建特定视图来满足。 “管理的艺术”:权限越细,管理越复杂。比如总不能加张新表就要动4A权限体系吧,这对于业务影响太大,必须找到灵活的管理策略(比如基于标签的自动化、角色的继承优化),否则成本太高,得不偿失。性价比这笔账,得算清楚。


4. “人”的风险:如何用技术手段强化“感知”与“敬畏”?

我的观察:数据安全,砸钱搞技术防御很重要,但往往防不住“家贼”。和网络安全不太一样,数据安全的威胁更多来自内部或有授权的访问者。所以,我觉得在数据安全上,“人防”的投入回报可能更高。关键在于让使用者时刻感知到规则的存在我们想做的: “全程留痕”:在DataOps统一平台上,把用户的查询、程序的运行志都完整记下来,这是基础。 “实时警示”:发现拼接SQL这类想绕过规则的异常操作,不光是后台记录,要当场拦截并提醒“每日三省吾身”:用户登录时,弹窗展示他近期的关键操作记录,让他自己确认一下。这既是提醒,也能防范账号被盗用。 “定期体检报告”:定期给用户发邮件,汇总他的数据使用情况,强调规范操作,潜台词就是:“你的所有行为,我们都看得到,都能追溯。” 一点感悟:技术不能光是“暗器”,得亮出来。就像大国秀肌肉一样,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管控能力,心存敬畏,自然就会减少侥幸心理。 我们小时候,那是开着门睡觉的,因为人心淳朴啊,现在利益诱惑多了,但从人心着手始终是大道。


5. 共享数据的“安全锁”:构建敏捷加密体系的必要性

历史遗留问题:很多企业的中台,早期为了方便,很多数据是明文开放给各业务部门租户的。现在想统一收口,难!各部门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又参差不齐,这是个巨大的风险点。亡羊补牢,提供企业级的统一加解密服务,或许是个可行的办法。我们的策略: “重新盘点”:把数据开放目录再梳理一遍,哪些是敏感数据,必须门儿清。 “上锁开放”:敏感数据加密后再开放,同步要求租户改造对接。提供统一的加解密SDK或API,保证他们还能和其他数据关联。 “按需开锁”:业务开发基于加密数据进行,只有到最终需要展示明文的环节,才调用统一解密服务,并且解密行为必须有详尽日志。 “管住两头”:控制住敏感数据的加密入口解密出口,中间环节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出了问题,查日志就能溯源。 要考虑的难点:统一服务的性能压力,以及推动各租户改造的成本和意愿,都是硬仗。


6. “可用不可见”的探索:安全数据沙箱的实践与平衡

分析师的困境:加密脱敏好是好,但信息损失太大,数据分析、稽核这些需要深度挖掘原始数据价值的岗位,用起来太痛苦。我们需要一种技术,让数据“在安全的环境下可用,但操作者尽量看不到原始敏感信息”,这就是数据沙箱。我们的设计思路: “受控特区”:给特定分析人员开一个独立的、数据未脱敏的租户环境,但注意,这个环境的管理权牢牢掌握在数据安全团队手里。 “平台即边界”:所有操作强制在DataOps等受控平台内完成,敏感数据查询时默认还是动态脱敏展示。 “中间结果严审”:对沙箱内生成的中间表,也要做实时分类分级,判断是否涉敏,涉敏或无法判定的,一律脱敏。 “进出管制”:数据的导入和(尤其是)导出,必须有严格的审批流程。 平衡的艺术: 沙箱肯定会影响效率,比如分析师没法直接复制代码结果到PPT。对特定场景和人员,可以考虑走特殊通道,比如设计更便捷的审批,甚至事后审计。关键是找到风险和效率的平衡点。我的经验是,真正需要长时间、高频接触原始敏感数据的人其实很少,关键是管理者要深入一线,把场景摸透,才能做出更精准的管控设计,而不是简单粗暴一刀切。


7. 权限“自动瘦身”:基于行为的动态权限回收

管理的痛点:权限管理最大的坑之一,就是人走了,权限还在。流程再完善,也难免疏漏。加上系统壁垒,用户系统和生产系统信息不同步,隐患就埋下了。我想尝试一种不完全依赖流程的办法——基于用户行为的动态回收初步构想: “不用即停”:在现有权限基础上,加一个自动锁定的逻辑。如果一个用户或角色,在设定周期内(比如一个月)对某个资源的访问频率降为零,系统就自动锁定这个权限。 “行为数据说话”:既然所有操作都在平台上留痕了,那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来驱动这个规则,是可行的。 “快速通道”:配套一个便捷的解锁申请流程,万一误锁了或者临时需要,能快速恢复。 理念转变:以前我们谈最小化权限,是基于“规则”定义的,往往授权偏多。现在,让“行为”来定义实际需求,可能更接近真正的最小化。


8. 对外开放的“高速公路”:打通流程,提效合规

现实的梗阻:数据对外开放,往往涉及安全审、数据开发、接口上线好几个环节,各走各的流程,周期长得让人崩溃。更麻烦的是,时间一长,很多接口连当初为啥开、给谁开、安全要求是啥都说不清了。管理成本高,风险也大。因此,我们希望做一次流程的数字化整合。数据安全,不能仅做“堵”的工作,更要回归初心,主动赋能业务发展。我们的目标: “标准对接”:给安全、开发、上线这三大核心流程,制定标准的接口规范,确保关键信息能顺畅传递。 “线上串联”:改造系统,让流程节点之间能在线自动流转,减少人为干预和等待。 “统一看板”:做一个数据对外开放的统一视图,把业务背景、技术细节、安全要求都整合在一起,一目了然。 小目标:希望通过这番改造进一步推动自动化,把整个对外开放的周期,从按月计缩短到按周计,审计起来也更轻松。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进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