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5-05-02来源:球迷Long笔记浏览数:3次
开展业务架构设计的时候,企业通常会遇到一个选择矛盾,做整个顶层设计吧,做完了不知道怎么落,从局部部门开始梳理呢,又感觉并不止渴甚至越理线路越乱。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而且组织规模越大这个问题越为明显?
因为宏观勾勒的目的是发现战略级问题而不是直接指导具体动作,有方向性指引的重要价值,但距离操作落地仍然有巨量的工作要做,而且企业的业务、人、流程、数据是一直在变化的,我们能不能预测未来三年的业务架构?
其实预测未来的目的是通过假设来回答当下怎么做的战略选择问题而不是具体怎么做的问题。因为事实上任何人都无法准确的实时判断未来业务,这个时间差必然会造成落地偏差。
但是宏观的变动相对于微观的变动而言,微观更容易适应宏观世界,比如说你家房子每天其实都有灰尘掉落,地基可能也在微小下沉,由于是高层所以由于风力的作用,于地面的角度在微小的变动,但这些你短期感觉不到,如果你在房间里换一扇窗,那么你的房屋结构相对来讲是静止的。顶多你换了这个窗会影响到隔壁房间,所以要解决房间之间的窗户衔接和对齐的问题就好了。
所以顶层设计是战略部署的开始,极为重要,而日常业务中这需要从具体业务领域去优化业务架构,反向嵌入宏观顶层设计。这也就是所谓的逆向工程。区别于"先规划蓝图再填空"的逻辑,逆向工程强调"先解构现状再重构价值"。需通过岗位职责逆向推演(如审批权分配合理性分析)、部门协作断点扫描(如跨部门流程交接耗时统计)、业务能力成熟度评估(如客户服务响应速度与行业标杆对比)等工具,开展现状诊断。
梳理方法:
1 岗位-流程-数据三轴映射矩阵(识别职责重叠或真空区域)
2 部门级价值流热力图(标注耗时超标的流程节点)
引入动态监测指标(如部门灯塔指标偏离度预警)、流程挖掘技术(如从ERP/OA日志中提取实际执行路径),结合RPA自动生成异常模式报告。例如某零售企业通过分析采购审批链,发现3个重复签批环节,单流程节省72小时。
具体怎么干呢?
阶段一:建立可量化的现状基线(0-3个月)
1 岗位级改造:编制岗位说明书2.0版本,植入可量化行为标准(如客服岗位的"首次响应≤30秒")
2 流程级优化:应用价值流图(VSM)识别非增值活动,建立部门级流程效率仪表盘(如财务报销流程压缩至5个节点)
3 数据级治理:梳理部门核心数据资产目录,定义数据责任人(如销售预测准确率由大区总监担责)
阶段二:构建敏捷能力单元(3-6个月)
1 将部门职责解构为能力模块(如市场部的"数字化营销能力""渠道伙伴管理能力"),每个模块配置:
2 专属指标体系(如渠道管理能力的"分销商覆盖密度""库存周转协同率")
3 轻量化流程包(不超过15个关键活动节点)
4 弹性资源池(跨岗位人员的机动调配机制)
阶段三:跨部门价值网络编织(6-12个月)
1 通过服务合约(SLA)明确部门间输入输出标准,例如:
2 供应链部向销售部承诺"SKU可供应率≥98%"
3 人力资源部向产品部承诺"关键技术岗位招聘周期≤45天"
4 建立横向协同积分制度,将跨部门协作质量纳入绩效考核
阶段四:战略校准与生态扩展(12-18个月)
1 将部门级能力模块反向映射至企业战略地图,验证价值贡献度(如质检部门的质量控制能力对"客户NPS提升"的传导路径)
2 开放部门能力接口,支持生态伙伴调用(如物流部门的智能调度能力向供应商开放)
敏捷迭代机制建设
1 每月开展"流程快优"工作坊,针对具体问题实施速赢方案(如将客户投诉处理流程从48小时压缩至24小时)
2 每季度组织"模式优化",探索模式重构可能性(如用AI客服替代传统工单系统)
3 构建部门级数字孪生体,实时监测关键指标(如研发部门的"需求交付周期""缺陷逃逸率")
4 建立改进方案投资回报模型,优先实施ROI>150%的优化点
所以我们看到业务架构的目的不是为了用一堆框框僵化的管住业务,而恰恰是为了盘活业务。
组织变革配套设计
开发"流程工程师"新型岗位,要求具备:
1 业务架构设计能力(业务架构BASTC认证)核心架构理念一定要掌握。
2 数据分析能力(Python/SQL工具使用)不管技术进化到何种程度,最底层的技术能力掌握是不能逾越的。
3 变革推动能力(Prosci变革管理认证)工作涉及到变动,那么变动就要有对待变动的正确工作办法。
推行"试错预算"制度(允许部门将3%的年度预算用于架构创新探索)
设立"流程优化奖",表彰跨部门协作典范案例
会用到那些工具呢?
1流程挖掘 Celonis/UiPath Task Mining 如从ERP日志还原真实采购流程
2架构建模 ARIS/Archimate 部门能力模块的可视化建模
3协同设计 Miro/Lucidchart 跨部门流程工作坊实时共创
4指标监测 Power BI/Tableau 部门灯塔指标实时预警看板
5仿真测试 AnyLogic/Simio 组织架构调整后的效能模拟
轻量化起步:优先采用SaaS化工具(如Process Street流程管理),初期投入控制在10万元以内。
对于已完成部门级重塑的企业,可向更高维度进化:
1将验证过的部门能力封装成标准化服务(如某银行将风险控制能力输出为行业解决方案)
2通过API开放架构组件,吸引生态伙伴共同创新(如物流企业开放路由优化算法接口)
3植入AI代理(Agent),实现架构自优化(如根据市场变化自动调整供应链网络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