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数字化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提高,不是消费好,而是投资难

时间:2022-03-03来源:一个帅爹爹浏览数:151

2022年,中国经济能否行稳致远?多位经济学家预测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或在5%左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将有机结合。

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或在5%左右

多位经济学家预判:2022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低于2021。

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学界的态度愈发谨慎。潜在经济增长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时,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疫情发生后,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估已从8%跌落至6%以下。

2022年,伴随第二针疫苗接种率上升,亚洲经济增速明年将保持在5.4%,主要靠出口和消费拉动,中国、日本、韩国会是主要引领国家,而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速预计是5.5%。

这一数字与国际机构的最新预测接近:IMF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5.6%,世界银行今年年中的预测数据是5.4%。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2月估计为5.1%,下调了7个百分点。

“世界经济明年增速会放缓,但不意味着停滞。”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席首席执行官孙玮认为,得益于各国的宽松政策刺激,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6.1%,明年降至4.7%。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分析:

由于全球疫情不断反复、原材料涨价冲击中小实体企业、出口高基数与大国博弈,以及房地产与土地财政等问题,2022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朱海斌观测到一些政策在今年的过度执行:

对于行政管制措施类的,一些脉冲式的政策的执行,对短期的下行压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不仅是短期的周期性的政策变化,更多代表了中国未来三四十年新发展理念在经济政策中的实施。

预计从今年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逐渐转好,到明年二季度回到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之上,明年下半年可以稳定在5.5%以上。

总体来看,明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为4.7%。


2022,中国经济的增速大概率会放缓。

但巴奈特指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明年预计将基本复苏。

到明年年底,中国的产出水平有望接近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但是,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即便到2024年,产出水平仍会比疫情前的预测低5.5%。

中国经济下行原因

中国经济确实已经出现下行态势。主要原因包括房地产市场销售遇冷、金融信用政策的收紧、就业和消费的低迷,以及上游大宗商品成本上涨对下游的挤压。

具体来看,“三驾马车”中,出口保持高速增长, 但海运费猛涨摊薄了企业利润,而且出口未来的形势依然充满变数。而在国内,投资与消费都增长乏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无一例外都在下行。


房地产市场的变局尤为突出。恒大集团爆发危机,43只房地产企业信用债出现违约,是去年违约数量的2.5倍。64城二手房价环比下跌,仅有4城上涨。


房地产投资和销售连续七个月回落,带来了开发商资金链的紧张,也带来了地方大量土地的流拍,意味着未来房地产投资也面临继续下滑的压力。


消费的强烈反弹也迟迟没有出现。2021“双11”,淘宝罕见地停止了分时成交数据的公布,明显更为冷清。


数字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提高,不是因为消费好了,而是因为投资坏了。消费复苏的进展严重受挫,根子上看,是居民收入上不去。尽管上世纪末就有中央文件强调要在一次分配中大幅提高工资比重,但今天,这一比重还略有下降。


另一数据显示: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因疫情而急剧上升,今年前三个季度略降。同时,金融部门的杠杆率也下降,与信贷扩张速度下降一致。社融、信贷、M2均下降。


“债务减少意味着企业不愿意借钱,不想生产,都要关门了,投资更不用说。居民不借钱了。为什么呢?以后的收入没有前景,我的消费没有因为借钱的便利而增长。”

地方政府对前景也不看好,今年都不愿意借钱。


应对全球大通胀:美联储加息,中国货币政策会转向吗?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扭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表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财经》年会2022:预测与战略上指出:

上世纪末20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较发达国家快0.45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增长由发达国家引领;新世纪前20年,中国等金砖五国崛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提高,较发达国家平均经济增速快3.65个百分点;然而,根据IMF的预测,二者的差异在明年又会回落至0.5个百分点左右。


“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会和过去不太一样,很可能和上世纪最后20年更类似。”黄益平分析,许多发展中国家更难有效而广泛地接种新冠疫苗。此外,美联储政策的调整也可能使经济基本面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遭遇货币贬值与金融市场的冲击。


2020年3月,美联储将联邦储备基准利率从1.5%至1.75%,调低为0%至0.25%,即“零利率”政策;同时宣布实行无限量的货币政策,到去年年底时,将其每月的购债规模增加一倍,达到1200亿美元,从此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突飞猛进,去年末已达到创纪录的约7.5万亿美元。2020年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25%,为二战之后的最高增速。


全球央行大放水,为市场注入了巨额的美元流动性,稳住了消费需求,带动全球股市上扬,但也逐渐导致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

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大幅甚至成倍上涨。经济学界将通货膨胀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复苏不均的供求缺口;航运受阻、供应链断裂;美国移民减少、劳动参与率下降,收入水平增长;以及全球央行的直升机式的撒钱。


目前,美国的通胀压力表现尤其突出。市场机构认为,还不能完全排除上游成本压力向下游继续传导、带动物价上涨的可能。此外,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风险也不可轻视。


2022年是中国经济复苏非常关键的一年。

对于中国经济,目前大致存在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经济正在稳步复苏;

另一种则警示,中国可能正处于从滞涨向衰退方向转化的阶段。

观点的分野之间,亟待厘清的核心问题是,

全球大通胀究竟是短期还是长期现象?


起初,美联储将通胀视作暂时现象,认为价格会随着基数效应、供应链瓶颈等短期因素过去而下降。但今年全球通胀的上升程度、涉及广度,已经超过了不少市场机构的年初预期。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最新讲话中去掉了通胀是“暂时性”的说法。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也开始担心,这可能会演变成为长期性的全球大通胀。


在巴奈特看来,

政策的制定面临支持增长与控制通胀的两难困境。

IMF预计,

大部分国家的通胀压力大概会在2022年消除。目前,通胀压力的增加在意料之中,但也有一些迹象表示,供需不匹配的持续时间比预期要长。如果继续出现航运中断、供应链断裂,通胀就有可能持续。而一旦通胀明确上行风险,需要央行主动积极进行应对。


近期,美联储已经开始削减购债规模,加息的操作时间也成了外界关注焦点。孙玮预计,美国可能在明年年中停止资产的收购和购买,到2023年年初开始加息。英国、加拿大都可能准备加息。新兴市场里,70%的央行会逐步采取收紧政策,也即,在连续20个月各大央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支持后,明年将慢慢尝试货币政策的正常化。


朱海斌估计,

美国会在2022年中、三季度开始加息。根据摩根大通的调查,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要到2023年美国通胀率才能降至2%以下,28%认为要等到2024年或更长时间,仅有18%的受访者认为会是明年下半年。市场主流看法是,美国明年将加息两次及以上。


一旦美国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影响也会外溢到中国和其他国家。

黄益平以2008年为例,

当美联储开始大幅度宽松货币政策,世界各国都会获益,发展中国家迎来大量的资本流入、市场利率下降、货币升值、资产价格上升。

但货币政策总要正常化,上一轮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很多国家经历了金融危机,土耳其、南非、俄罗斯的日子都非常不好过。


不但如此,与宽松货币对应的还有扩张性财政,以及背后巨大的债务风险。


过去两年,美国力度空前的财政刺激政策,使美国债务总额超过28万亿美元。2020年美国的赤字率达到15.8%,现在政府债务率高达136%以上,均创二战后的最高水平。

于学军分析,

若美国两党无法就大幅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美债违约可能造成一场浩劫。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也提醒,

世界经济可能发生债务衰退。各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全球国债发行水平相较GDP上升18%,且建立在原本就很高的基础上,为经济埋下了隐患。一旦美国财政政策收缩,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出问题。


疫后经济的复杂之处还在于,中国与美国存在不同步的“双周期”。

任泽平说,

中美的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可能是错位的。由于疫情与抗疫政策不同,中国经济在2020年二季度开始复苏,美国经济则是从2020年底和2021年初开始复苏,中国领先美国大约三个季度,由此,中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也领先于美国三个季度。


二战后,全球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操作基本与美联储的政策方向一致,当美国加息时,各国跟着加息;当美国减息时,各国跟着减息。由此,形成了一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022,倘若美联储开始加息、全球性货币政策收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会发生什么?


黄益平分析,

一些国家经济基本面不好,很难承受大量资本的进出。中国也可能会面临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甚至是资产价格下行的压力。

去年不计一切代价的政策过去后,中国综合性的杠杆率、非金融杠杆率已经上升了22个百分点,占GDP的280%。高负债的情况下出现流动性波动,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中国必须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

中国央行高度关注欧美央行政策转向、货币政策收紧,会不会导致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逃等。央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会更加强调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和财政政策等手段的配合。


稳字当头与低碳中国的经济新动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

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中国经济近期出现一些新下行压力,相关指标,例如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已连续七个月回落。在此大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重提“六稳、六保”,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报告删除了“大水漫灌”相关词汇,种种迹象表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词将是稳增长。


如何稳增长

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是调控国内市场、应对国际变化最为直接的手段。

中国的货币、财政政策在2021年比较克制,虽然对今年的经济走势产生了收缩性影响,但同时也意味着弹药库里的弹药比其它国家多得多,这就是有韧性、有弹性、有空间,能够面对各种各样的形势。这是保证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体制机制条件。


仍须注意的是,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虽然能够化解短期的金融风险,却无法完全确保实体经济长久的万无一失。稳增长的真正意义,是最终实现中国经济长远而健康的发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强调,不能以传统的宽松或者收紧去理解货币政策。当下,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更多是由于结构性问题,房地产投资受限,但能替代房地产的新投资没有起来。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动能。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根据索洛模型,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增长速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构成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

用这一模型解释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增长原因便是:人口红利;通过基建、房地产、土地等投资形成大量固定资产,再进行抵押形成了银行信贷与资本;过去30年,每年全要素生产率增度基本在4%以上。


以此模型逐一对照,中国经济当下首当其冲的挑战,便是深度老龄化与少子化社会的来临。

明后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劳动力锐减影响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中国面临的增长问题在于,房地产、老基建、重工业化的旧动能时代正逐步落幕。


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经降至2%左右的。

刘俏建议:

推动再工业化、新基建、大国工业、碳中和以及更彻底的改革开放,由此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这五点共同发力,或能推动中国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保持较高增速,创造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新一轮奇迹。

我个人对此持不同观点,当下要务是加强自主建设能力,底层技术和资本投入不能再高度依赖国外了。否则迎来的又是一次新的泡沫欢呼。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动能中,碳中和与供应链的重塑或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


中国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许多经济学家判断:

未来几十年中,碳中和将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或将重塑国民生产网络的面貌。刘俏指出,碳中和需要255万亿元的巨大投资量,决定了它有着更大的影响力与穿透力,将深刻地改变生产型行业乃至消费主导型行业。


央行已推出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向相关企业发放碳减排贷款,助力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大重点领域的发展;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毕马威报告预期,

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绿色低碳领域的投入,并推动相关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


这既是一场巨大的挑战,也是一场巨大的机遇。

巴奈特介绍,

如果成功转型为可再生能源、新的电力网络、高能源效率和低碳的交通,到2030年末可将全球GDP提升约2%,并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也做出分析,

低碳绿色转型要求我们减少对传统高耗能能源、化石能源的使用。

这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各种生产流程的数字智能化,

另一方面也需要以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行调峰。

而电力市场的价格改革、降低能源市场准入门槛、开展碳排放权的交易等等也会催生出更多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

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但不可毕其功于一役。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由此,综合经济学家的观点,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未来的新动能已经呼之欲出——


全球脱碳与疫后产业链重组,再叠加技术升级、再工业化等因素,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将主要出现在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新基建、新能源、碳中和等领域。

与此同时,一些软性的制度建设,例如完善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生育,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也将继续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于“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什么变?什么不变?

将继续考验2022年,也将考验着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刘俏将经济的成功之处归结为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中国出现了1.5亿个经济微观单元,并形成了复杂密集的生产网络。而节点领域的投资与产业政策在经济网络中不断扩散,最终实现了整体经济的倍增。

节点经济(也叫节点商业)是2018年由普华商业集团董事长翟山鹰所提出的“生态星球理论”的其中重要一环,是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基于新兴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一种颠覆企业与客户之间传统生态关系的商业思维与模式。

通过构建公开透明的秩序,将实现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人与项目之间、人与平台之间等等的“大连接”,让节点与商业主体由弱联系变强联系,把粉丝、客户、员工等,从消费者、从业者转化为主动推广者、投资者甚至企业股东,实现所有新型商业活动参与者价值最大化,最终形成巨大的发展能量和经济效益,完成商业形态的全面升级。


而今,国际形势波澜诡谲,传统动能又逐渐淡出,过去的智慧或许可以照亮中国经济的未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黄孟复强调,民营经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国有经济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先锋和主导作用,民营经济仍然是中国经济中的基础力量,外资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有益补充。三种力量都要充分利用、挖掘,共同助力中国经济长远发展。


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刘俏作出建议,我们还应以更积极的宏观政策投资中国未来的节点行业、新动能,“这种投资一旦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它带来的增长意义最终将在中长期呈现出来。”而这,可能也是中国经济在悬而未决的全球大通胀中实现逆水行舟的最佳选择。


20大经济观点分析

1、2022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宏观政策则呈现前松后紧的态势,全年GDP的增幅在5.5%至6%之间。

2、从现在到“两会”(2022年3月初)之前,大概率会有小幅降息,还会有一次全面降准。

3、央行会降息但空间不大,未来一年累计最多25个基点。央行很有可能一个馒头掰几瓣,变成2次(或3次)小幅降息,比如每次10个基点,甚至5个基点。这种降息,主要是一个仪式,用来传递政策信号。

4、M1快速反弹,意味着投资意愿增强,股市和楼市将走好。

5、美联储很有可能提前到5月,最迟6月结束量化宽松,并从2022年6月开始加息。2022年下半年至少会有2次加息,最多可能会有3次加息。而其他发达经济体,也会跟随。这将压缩中国央行降息的空间。

6、中国2022年的通胀,会在一季度末达到高点,随后可能会回落。PPI 已经在11月回落,未来会持续回落。如果不让“碳达峰”演变为“碳冲锋”,2022年通胀将不是中国的大问题。

7、美元等主要货币进入加息周期,对大宗商品构成利空,对黄金构成利空,对美股构成利空,对比特币构成利空。

什么叫利空?利空是指能够促使股价下跌的信息,利空往往会导致股市大盘的整体下跌,不断的利空消息会造成股市价格不断下跌,形成“熊市”。

例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恶化、银行紧缩、银行利率调高、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天灾人祸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价下跌的不利消息

利空就是给股市带来不好因素的消息,能刺激股指下跌。

利多就是给股市带来好的因素的消息,能刺激股指上涨。

加息就是典型的紧缩宏观调控政策,所以会导致利空。

8、中国股市已经在2021年12月开始反弹行情,这波强反弹会持续到一季度末,甚至会延续到4月末、5月初,关键看未来政策变化和行情推进。上证指数有机会在2022年上半年突破4000点。

9、A股反弹行情将呈现“新旧杂糅”的特征,“新”是指科技创新、军工等过去2年反复炒作的题材;“旧”是指过去2年被冷落的传统蓝筹股,比如银行、保险、券商、地产、家电等。前者继续估值提升,后者则进行估值修复。

美股与a股的区别如下:

a、含义不同:美股,即美国股市,以美元交易;A股,即人民币普通股票,是由中国境内注册公司发行,在境内上市,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2013年4月1日起,境内港澳台居民可开立A股账户)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10、A股将在二季度末进入垃圾时间,甚至可能出现股灾。主要是美股大跌引发的,特点是高估值的各种题材的科技股泡沫破裂。或许会有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式的下跌。但A股的整体跌幅,会显著小于美股。

11、沪深主板市场将全面实现注册制,新股发行量会有所增加,股市活跃度会有所增强。国家未来或许会在重庆设立一个类似新三板的市场。

12、房地产的政策面、基本面发生了重要变化,被再次承认为“支柱产业”,买房是重要的“居民消费”。并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所以房地产在2022年上半年会逐步回暖。

13、会有一批城市放松限购、限售、限贷等,并面向房地产市场定向降息,主要体现在房贷利率“加点”的降低。楼市成交量会显著反弹,价格也会出现局部反弹。但整体很难重演2016年到2017年的大牛市。

14、房地产非住宅类的库存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估计2022年针对非住宅的利好会增加,以实现某种程度的去库存。住宅方面,部分三四五线城市的库存压力也开始上升,并将在2023年演变成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15、虽然房地产“政策底”已经出现,楼市市场底也会在未来几个月出现,但房地产行业“去产能”才刚刚进入实质性阶段。经营范围包含房地产的企业,全国接近50万家,实质性经营的20多万家(含项目公司)。未来10年,其中90%的企业需要退出。2022年,是“房地产去产能”的重要的一年,很多人需要重新找工作。

16、房地产税试点方案,大概率在“两会”之前公布,试点城市数量不会太多,试点方案也不会太激进,房地产税的征收会充分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尽量避免影响消费能力、生育欲望。

17、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陆续入市,成为居民投资的新渠道;其运营机构,成为股市新型的长期投资者。这将为A股长期走强,创造基本条件。

18、从2022年1月1日开始,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28万亿的银行理财面临结构性变化。刚性兑付被打破,将全面实现净值化管理。会有相当一批资金流出银行,进入股市。银行整体揽储成本下降,存款降息效应产生。

19、中美互降关税,大概率在一季度末之前实现。2022年上半年仍然是中美的合作的时间窗口,下半年随着美国中期选举临近,双方摩擦会增加。

20、新型基础建设性质的互联网大平台企业,将加速在香港上市,并开始陆续撤离美国股市。中美在核心科技、大数据上的脱钩,会逐步变成现实。


关键行业表现纵览

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货币增速下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了部分行业表现。

No.10  钢铁   88%

宝钢股份营业利润306亿元,为行业之最。宝钢股份当期销售钢材吨数比基准期高了约10%,营业利润的大幅上涨,主要来自于钢铁涨价。

目前,钢材价格已开始回落,预计2022年钢铁行业难以继续扩张。

No.9  化学原料   91%

当期,受能源价格上涨、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国内化工行业景气度较高,各类化学原料价格普遍上涨。这导致了化学原料行业营收、营业利润的显著增长。


以硫酸为例,基准期价格均值为306元/吨,当期价格均值为621元/吨,上涨了103%。

目前各类化学原料价格已经普遍回落,预计2022年化学原料行业难以继续大幅扩张。

No.8   生物制药  101%


根据中信建投研报《从工业增加值看未来优势行业》,中国进入“投资增速拐点”之后,健康相关产业的增速会高于GDP增速。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2019年,样本公司的营业利润保持了年均18%的复合增速。


受疫情影响,生物制药行业的需求增速被突然放大。未来,该行业能否保持这种增速,不容乐观。

原因之一是疫情消退,

原因之二是医保控费。

不过,生物制药行业创新性强,行业门槛高,未来增速大概率会高于GDP增速。

No.7  被动电子元件   106%

最常见的被动电子元件,包括电容、电阻、电感。其中,电容占整个市场规模的70%以上。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小器件,是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比如,一台iPhoneX需要用到上千颗电容。中国高端电容器市场,长期被京瓷、威世等日美龙头公司占据。本土企业市场份额占比小,产品档次低。


当期被动电子元件行业营收和营业利润同时上升,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

下游的军工、消费电子、汽车行业需求旺盛;

其二,

国内技术进步,市场份额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回升,以及本土公司市场份额的提升,此行业未来大概率会保持扩张态势。

No.6  有色金属  119%

有色金属行业营收、营业利润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铜、铝、锌等各类有色金属价格的普遍上涨。以铝为例,基准期价格均值为13900元/吨,当期价格均值18500元/吨,上涨了33%。目前各类金属价格稳中有落,2022年有色行业难以继续扩张。

No.5  光伏制造  146%

光伏制造业,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主件,以及玻璃、银浆、金刚线等辅材。

当期光伏设备行业营收和营业利润同时上升,主要原因是光伏发电需求大增。光伏全产业链供不应求,主流企业产品量价齐升。


不过,由于短期需求增长过快,导致光伏玻璃等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影响了新增光伏装机的规模。随着光伏行业的逐渐成熟,产业链各环节都将步入平稳发展期,2022年将难现2021年的火热。

No.4  医疗器械   154%

未来健康相关产业的增速会高于GDP增速。医疗器械行业亦属于健康产业。2015-2019年,样本公司的营业利润保持了年均27%的复合增速。未来疫情影响渐弱,该行业2020-2021年的超高增长将不复存在,未来将是平稳增长。

No.3  锂电池  163%

锂电池行业有45家样本公司,基准期总营收2145亿元,总营业利润174亿元。

当期,宁德时代营业利润109亿元,为行业之冠。


锂电池行业是2021年高度吸睛的行业,产销两旺。

从产业链条上来说,该行业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端是有色金属、氟化物等资源;

中间是正负极、电解液、铜箔、隔膜、锂电设备;

后端是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池制造商。

当期,全产业链各环节都获得了大幅增长,但中前端的利润增幅更大,资源企业和原料供应商成为最大受益者。


国内外市场的旺盛需求,共同造就了国内锂电池行业的火热。未来数年内,新能源车、储能这两大市场会持续高速增长,锂电池行业也将保持扩张态势。

No.2  集成电路与芯片  222%

2021年,史无前例的全球大缺货,让芯片行业走到了聚光灯下。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高盛的报告,始发于汽车行业的全球芯片短缺,影响了从钢铁到空调等169个行业。


“缺芯潮”来自两大因素,

其一是新冠疫情,

其二是美国制裁引发的囤货需求。“缺芯潮”自然带来了涨价。这使集成电路与芯片企业的营收和营业利润都大幅提升。目前产能紧张的局面,已开始有所缓解。一位资深从业人员预计,2022年芯片行业不会继续扩张,而是基本维持现状。

No.1  显示器件  516%

在液晶电视、显示器等面板产品上,国内曾严重依赖日本、韩国。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进口液晶显示面板19.5亿个,价格为407.5亿美元。为此,京东方A等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走上自研的道路。


疫情重构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远程办公、线上娱乐等需求持续保持增长。同时,国内产品对进口产品的替代超出预期。

结束语


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但这样的情况属于旧常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恐怕看不到了。

物价指数CPI同比仅上涨1.5%,二者分化达12个百分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迅猛上涨,大幅挤压着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出口、制造业升级、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表现非常亮丽,而与监管重置相关的互联网、教培、房地产面临的压力则在上升。


IMF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长5.6%,美国经济增长5.2%。

“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指出,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

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只能说这些开会的人是真正的大佬,他们提前知道了如今发生了什么、会存在什么难题。


会议部署2022年中国经济工作:

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总体而言,各个行业扩张的原因多种多样。

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由于疫情导致需求膨胀;

钢铁、化学原料、有色金属由于产品价格上涨;

光伏、锂电池由于转型清洁能源的大势所趋;

芯片行业由于供不应求,以及技术提升和进口替代需求。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行业种类齐全,整体经济仍充满韧性。

我们有着巨大的内外需市场,有着充足的劳动力,有相当数量的中产阶级,有整合全球资源的巨大势能,还有着从未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全体国民。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