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2-04-18来源:对你真心浏览数:100次
第一次听到“数字化”这个词儿,是在几年前的北京办公室,脑海中仍残留的画面是:当时我正运键如飞的敲着代码,胡MD不知道是刚从国外出差回来,还是刚开了Global的会,跟打了鸡血一样,在我身边不远处龙飞凤舞的同别人大谈特谈什么“Digital”……
作为一个脚踏实地的老Dev,一听到“Digital”这个词儿,我的内心就是拒绝的,心想:“这人哪……不能当领导……当了领导果然就整这虚头巴脑的了………”
没想到几年过去了,我现在也在到处给人家讲什么是数字化(对,还有中台…),正所谓世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我们终将变成我们“讨厌”的样子……
不过话说回来,“数字化”目前确实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不管你愿不愿意,上到借势国家战略和政策,下到企业具体面临的实际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这个概念都是绕不过去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数字化?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需要数字化?
第三个问题:数字化有什么局限?
— 01 —什么是数字化?我们就先搞清楚概念,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数字化?数字化的定义看概念先看定义,幸好数字化还是有定义的(不像中台……)。这里直接甩一篇公众号“阿朱说”吕建伟大佬的文章,名字很直接,就叫『什么叫数字化』 (见参考资料1),在文中作者引用了Gartner在2011年对于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定义,我就摘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digital:digital是通过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物理项目或活动。翻译成“人话”,我自己的理解就是:digital:digital是把物理世界映射或迁移到数字世界。有点抽象?简单理解,我们想象存在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我们现在存在的则是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物理世界的每个人每个物体在数字世界都有一个对应的镜像,我们在物理世界发生什么,数字世界就镜像一般在发生什么,就像影子一样!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例如快递追踪,微信好友共享实时位置之类的。其实位置信息只是物体的一类信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把物体更多的状态信息采集并映射到数字世界,甚至再通过数字世界反向控制物理世界的场景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数字交通等等。
在第二个阶段中,虽然用户和企业的“活动”逐渐向数字世界迁移,但是由于物理世界思维的惯性,一开始大家还是按照物理世界的玩法来构建数字世界,造成的现象就是业务只是实现了线上化,但是业务本身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变化(例如线上人工客服)。
而在数字化的第三个阶段,人们开始转换用数字世界的方式重新思考业务本身,开始发挥数字世界的独特优势,并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结合两个世界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实现对于业务的升级和重塑。这个阶段代表性的技术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虚拟&增强现实、数字隐私、数字货币、数字资产NFT等但问题并没有结束,反而刚刚展开,相信你和我一样,脑子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数字化跟我们每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数字化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说掌握了数字化企业对于非数字化的企业就是降维打击? 如果我们作为一家企业的管理层或决策层,怎么决策自己的企业要不要做数字化呢? 数字化有什么弊端局限?有什么是反而不能或不需要被数字化的呢?做到什么程度为止? 下一篇我们就继续聊一聊第二个问题,一起探究一下数字化的第一性原理,并从用户侧(需求侧)和企业侧(供给侧),多个角度思考一下一个企业或组织为什么要做数字化转型?搞清楚数字化到底能给一家企业带来些什么?— 02 —为什么需要数字化?数字化转型不是模糊技术与业务之间的界限,而是使用新技术重新为客户提供价值,是技术重构业务,使得业务和技术完全融合。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我们继续回答灵魂三问的第二问:为什么需要数字化?许愿池句式(只要X -> 就能Y )展开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一个我观察到的现象。我发现最近和不同的朋友沟通,大家都在畅想企业数字化转型之后的各种美好蓝图……大有前两年大家刚谈起中台时候的场景,其中那个最似曾相识的句式就是:只要我们完成了X,我们就可以实现Y!其中的X可以替换成(中台战略 or 数字化转型 or 其他神奇但不可言说的概念),Y可以替换成企业任何想要达到的目标(业务增长 or 创新 or 基业长青 or 其他美好但难以企及的目标),我管这个句式叫做:『许愿池句式』。『许愿池句式』背后其实就是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本身并没有问题,而许愿池句式最大问题在于关注点:即把关注点始终放在Y,而对于X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X能推导出Y并没有想清楚……甚至都没有意识要想清楚……这样的结果就是一顿操作猛如虎,目标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弄的一地鸡毛,不好收场。好,道理都懂,那回到数字化转型作为这个新晋X,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和新问题呢? 问题转化:数字化转型问题 ≈ 搬家问题数字化转型难,难就难在大家其实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每家企业的业务和情况都不一样,没办法直接借鉴。没做过自然又想不清楚,想不清楚自然就容易走偏,这是很多数字化转型探索者心中的无奈和困扰。其实这个矛盾也不是不能解决,没做过也不是问题,只要触发一下『概念式思考(Conceptual thinking)』的被动技能,做个问题隐喻和转化就豁然开朗了。我们在上一篇提到过,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就是把业务从物理世界映射或迁移到数字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像什么?对,就是『搬家』!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无非就是搬了个家,把企业从物理空间搬到数字空间,就像把公司从北京搬到深圳是一样的。考虑一下北京和深圳各自的优劣势
匹配一下企业的业务特征和短中长期目标
再考虑一下迁移成本和风险
最后看划算不划算,划算就搬不划算就不搬呗,逻辑很简单。数字化转型,道理也一样,说白了就是把上边这段文字中的“北京”和“深圳”两个城市换成“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两个世界或是空间而已……所以关键不在于搬的过程,而在于想清楚为什么要搬?而为什么要搬以及搬多少还是决于上面提到的三要素: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各自的优势
企业的业务及目标
迁移成本和风险
我观察有些企业在搞数字化转型,根本没想清楚为什么要转,看到别人转自己就跟着转。如果还用搬家这个隐喻,就像是你看到别人从北京搬到深圳,我们自己也要跟着也都把公司搬到深圳一样……是不是有些唐突了^^这里问题2和问题3每家企业都不一样,我们先不展开,先来看看关键的问题1,即探究一下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各自的优劣势到底是什么?我们这篇先谈数字世界的优势,物理世界的优势(也是数字世界的劣势)留给下一篇『数字化有什么局限?』再展开。数字世界的杀手锏北京和深圳各自有什么优缺点?相信如果你熟悉这两个城市,一定能侃侃而谈,聊个10块钱的绝对没太大问题。那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各自有什么优缺点?我发现却很少有人探讨这个问题。我认为,数字世界最大的优势就是『打破了物理世界的诸多约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了物理世界的『算力约束』
突破了物理世界的『空间约束』
突破了物理世界的『时间约束』
突破了物理世界的『单一世界约束』
看到这里,相信好多小伙伴心里忍不住蹦出一个【好家伙】,整的这么悬乎,三体既视感跃然纸上有没有,别着急,容我一一解释:突破算力约束(算力):首先,最直接的,数字世界打破了物理世界对于算力的约束,物理世界的算力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相比之下,对于确定性的计算,无论是从算力、存储的速度、稳定性、可靠性、存储量、信息迁移和传递成本等各个维度,数字世界的算力都远远强于基于人脑的物理世界的算力,这点相信不用多说,大家都能力理解。
打破三维约束(空间):其次,在突破了算力的约束之后,数字世界也没有物理世界的诸多物理约束,例如空间、物理、物质等。最直接的就是空间约束,『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现在就是一个视频的事儿,这种例子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还有就是物理和物质约束,最简单,你在物理世界造一个超级ShoppingMall,需要受到各种物理和空间限制,而在数字世界这些物理世界的约束都不存在,成本也会大大降低或转化。
畅游四维空间(时间):我们经常看到大家提数字化经常提到的『智能化』中的预测场景,在我看来就是在利用数字世界四维的能力。同样,如果未来都可以预测了,回到过去更是小菜一碟(想想git checkout,想想系统备份与恢复)。而相比在物理世界,对于历史的溯源都还是件难事儿,例如考古学,而对于未来的预测,主要靠人的经历和经验,预测结果非常的不靠谱,更别提可重复性和扩展性。
探索五维空间(平行世界):数字世界让我们探索五维空间成为可能,我们不但可以回到历史和预测未来,同时还可以对于历史和未来进行(假设性的)修改和调整!理解困难的话可以想象一下大话西游中的月光宝盒^^而在数字化转型中,大家经常做的各种仿真预测调参系统,就是利用了数字世界五维空间探索的能力,不断调整历史的数据和参数,通过预测寻找最佳的方案和配置,这在物理空间是不可想象且威力巨大的。
数字世界虽然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但是总会让人有种莫名的距离感和冰冷感。我自己就能明显感受到,虽然线下交流的效率远低于线上,但是效果要好的多的多。
而客户沟通交流这种事情,效果的优先级是要远大于效率的,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有基于数字世界更高效率(线上会议)的方式,我却反而选择一种原始的低效方式(线下面对面会议)的原因。
再深入思考,到底是什么让线下(物理世界)交流的效果好于线上(数字世界)的呢?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数字世界的距离感、冰冷感?
或者再深入一步,到底数字世界相较物理世界的局限在哪儿呢?
我总结了三点:失真、失约和失信。
失真导致了五感体验降低。回到刚才的例子,为什么线下交流的效果要比线上交流好得多,主要在于交流本来就是一个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而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的传递量要比线上丰富的多,而且不是多一点儿半点儿,我感觉至少多了一个数量级。
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其实声音只占到了小一半的比例(38%左右),而大部分的信息是通过肢体(55%左右)表达来进行传递的.
动作、眼神 、表情、手势 、站姿 、移动 、距离、语气 、语调 、声音、停顿都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方式。
更何况单向的表达是不够的,之所以是交流,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断从听众的状态捕捉信息,获取反馈,快速调整信息传递的方式方向和深浅浓度,也是提升交流有效性寻找共鸣点的重点。
线下的交流让我能更好的做到以上两点:准确的利用更多的方式有效地传递信息;同时也可以更快速的获取对方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
而在线上,这种信息的双向传递被大量损失和抹除掉,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信息的双向传递大量“失真”,以及这种信息失真所带来的体验大幅缺失。
这也就引出了数字世界目前我认为最大的一个局限:失真。
我们作为一个人,与外界交换信息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体验,主要是靠五感,即形、声、闻、味、触(也即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Bob大叔也在他的《架构整洁之道》中谈论三类不同的编程范式提到(中文版P23):“三个编程范式(结构化、面向对象、函数式),都是从某一方面限制和规范了程序员的能力。没有一个范式是增加新能力的。也就是说每个编程范式的目的都是设置限制。这些范式主要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可以做什么。”
多么精彩的论述,再仔细想想,无论是上到社会下到一个IT系统的发展其实也都是不断添加约束和限制的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催生了秩序,带来了确定性。在物理世界,我们受到了各种约束的限制,例如大楼和桥梁等建筑的设计都受着物理世界的约束,使用什么样的材料,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就决定和约束了一个建筑的大小,尺寸和用途。也正式因为约束的存在,导致一类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是一个相对有限的问题空间,经过千百年也已经被人们找到了最佳实践和模式,基本所有的问题都是相对可预见的,确定性的,答案的范围也是因为约束的存在是相对有限的。而数字世界因为不受到物理世界的约束限制,所以设计和建设的复杂度也要困难的多,不确定性也要多的多。打破约束,成就了数字世界的无限威力的同时,也给数字世界的构建带来了无限的不确定性。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失信导致了隐私泄露的风险。数字世界的第三个局限就是:失信,即缺失信用和隐私的意思。前一阵看到了一篇文章,讲日本很多人不使用在线支付,是因为怕隐私被泄露,出于隐私保护的目的。无独有偶,之前也看到过一篇文章讲经纬张颖吐槽扫码点菜,和重提用户隐私的问题。数字世界会不会取代物理世界,我认为短期还做不到,而我所能预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会停留在一个中间状态,两种世界长期并存,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无缝融合和切换。
当我们的生活和业务场景强调效率弱化体验时,我们进入数字世界。当我们的生活和业务场景强调体验弱化效率时,我们回到物理世界。
而谁能同时发挥两个世界的优势,驾驭和穿梭于两个世界,寻找效率与体验的平衡和最优解,谁就将脱颖而出,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时代弄潮儿。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
上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台取数机器?...
下一篇:企业智慧中台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