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已是社会共识,但不是所有数据都有资产价值。数据资源当中被重复使用的那部分才会资产化,具有流通中的定价,有些数据资产被专业开发变成数据产品,具有商品价值。从数据资源到数据产品,再到数据资产,是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路径。今天小亿和大家详细聊聊数据资源、数据产品、数据资产三者的异同。
什么是数据资源
狭义的数据资源是指数据本身,即企业运作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各样的数据记录,如客户记录、销售记录、人事记录、采购记录、财务数据和库存数据等。广义的数据资源涉及数据的产生、处理、传播、交换的整个过程,包括数据本身、数据的管理工具(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数据管理专业人员等。
比如人行有发布一个《数据资源目录编制指南》,它对数据资源的定义非常之广泛——“所有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电子类的数据,都称之为数据资源。”对于企业而言,除了纸质文件,其他的所有数据基本上都是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按照人行的数据资源的定义来讲的话,除纸质文件外都属于数据资源。
什么是数据产品
1.数据产品的特点

任何一个企业要利用好数据,必须开发数据产品。通俗的理解数据产品,它约等于数据资源+数据算法模型+服务终端。那数据产品有什么特点,可以用五个词去涵盖:
第一:内容,数据产品是需要包含被开发的数据资源的,并且这些资源与内容是真实可用的、明确所属的。
第二:交付,就如同其他产品是一样,数据产品呢本质也是个产品,为了把它卖出去就一定是需要针对他的需求要提供一定的服务终端
第三:需求,数据产品被生产出来要具有明确的应用场景,可满足用户的数据需求。
第四:供给,数据产品的目的是为了供给数据或供给知识,不是一个一次性买卖。数据产品的售卖并不是在卖一个数据产品的所有权,不是让消费者或者让企业直接把数据产品给买断,而是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可持续性的服务。
第五:使用,数据产品最终还是拿来用的,它是需要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去发挥价值的
2.数据产品的形态
我们可以把数据产品的形态,按照需求特征和服务特征做一个矩阵性的划分。
需求特征包括模块化需求和非模块化需求。如果消费者是想把数据产品是用来提升的,提升自身的模型和算法,被称为模型化需求。消费者只是想得到数据产品的具体信息,比如说通过此查一下目标合作企业有没有失信人员、诉讼之类,只需要比较偏重于结论、决策信息,就被称为非模型需求。
产品提供方的服务方式也会分两种,界面类和非界面类方式。
界面类:界面类方式通常是一种软件,它包含了用于执行特定任务的指令、数据或程序的集合。用户主动操作的界面主要有查询界面或软件、SaaS等应用。
非界面:使用某个程序(比如操作系统,库)的功能,程序间交互方式,例如API、文件配送、受控沙箱、联邦学习等。
通过需求特征和服务方式就可以把整个产品形态分成三种形态包括数据集、数据信息服务、数据应用。
什么是数据资产
业内对数据资产的定义是有个共识的,即“数据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经济利益、以数据为主要内容和服务的可辨认形态”。“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就是企业一定要拥有数据资产的三权。“预期会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经济利益”,实际上就会被分为内部价值和外部收益,内部价值就是自产自销自用,外部价值就是自产我自销给别人用。“以数据为主要内容和服务的可辨认形态”即要以数据产品作为数据资产的形态来确认,因此数据产品就成为了数据资产确认的一个核心要素。
企业自己生成的数据,有数据资源持有权,形成可持续使用的数据产品可列为数据资产;企业采购、共享、爬取、被授权的数据有数据加工使用权,形成可持续使用的数据产品则列为资产,但是如果未形成可使用的数据产品,不能列为数据资产。
数据产品视角下的“入表”

数据产品是成为数据资产的关键标准之一,那数据产品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符合数据资产的要求呢?首先数据资源再加上一些服务终端,并且满足内容真实可靠、可授权等条件之后就可以成为数据产品;数据产品再加上过程可控、价值可计量要求可形成可交易的数据产品;可交易的数据产品再加上4个条件(有明确应用场景、有交易对象、寿命比较长并且贬值率不会很高、可计量),那可交易的数据产品就能形成符合数据资产要求的数据产品。
作为Gartner认可的
数据资产管理标杆厂商、IDC认证的中国
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第一厂商,亿信华辰一直走在数据资产化前列。面对数据入表的需求,亿信华辰不仅提供全套
数据治理软件,让
数据采集、加工、治理、应用更加便捷。还为企业搭建数据入表所需的信息系统及提供成本法入表服务,帮助实现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的数据入表工具。同时, 拉通各生态伙伴成立“
数据资产入表服务链合体”,为客户提供数据资产入表及数据资产交易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咨询规划、数据资产管理、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安全监管等能力,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全程指导企业有效地进行数据入表工作。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