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5-05-19来源:与数据同行浏览数:3次
上周某个夜晚,我与当今最强的AI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对话"——与其说是与AI辩论,不如说它激发了我将多年来对数据治理的观察与思考进行一次梳理。AI或许能提供标准答案和技术路径,但数据治理的复杂性远超于此,它关乎战略、关乎组织,更关乎人心。以下,便是我在这场"自我辩论"与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完整思考。
数据治理,自己实践多年,期间目睹了太多企业对它的热切期盼,也见证了太多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悄无声息。这项被誉为企业"炼金术"的实践,成功的案例却如凤毛麟角。
初期疑问初期,我曾认为症结在于其价值难以被精确量化。当需要用冰冷的财务数字去衡量其投入产出比(ROI)时,我们往往底气不足。它的成效多体现为间接的、长期的支撑,如同房屋的地基,虽不直接产生租金,却决定上层建筑的稳固。
我曾将数据采集比作地基的投入,但对于数据治理,我一度怀疑这是否像"天天要维护地基"一样不必要。然而,我很快意识到这种比喻的缺陷:
物理地基相对固定;而数据,则完全不同——它是鲜活的、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并会被持续使用和解读。
新数据涌入,旧数据过时,业务规则和场景也在演变。这好比地基之上,建筑材料在更迭,设计图纸在更新。不对这个动态的"数据地基"进行持续管理,它很快就会混乱不堪。因此,"治理"并非多余,而是确保"数据大厦"持续安全、高效运转,并催生新价值的必要保障。
即便如此,实践中的困境依然尖锐。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
强调数据治理的声音,有时甚至比直接创造营收的业务部门还要响亮。
在其直接业务影响尚未清晰显现前,就大谈"未雨绸缪",这种主动性是否真的必要?是不是等业务部门自己感觉到数据风险,"疼痛"时再行动,会是"性价比"更高的方式?
我曾试图从"风险的隐蔽性和累积性"寻找答案。许多数据问题如数据质量低下、标准不一,如同"慢性病",初期不易察觉,一旦爆发可能就是难以承受的"急症"。到那时,"亡羊补牢"的成本远超早期预防。但这解释在严苛审视面前仍显苍白,为何要为尚不明确的风险付出巨大即时代价?"发生了再解决"似乎更符合直觉。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我深入剖析数据治理的执行主体和落地机制之时。
我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死结":
数据治理的专业人员,往往不深入了解业务的复杂逻辑和真实痛点;而身处业务一线的业务人员,通常缺乏数据治理的系统意识和专业技能。
前者方案可能技术完美却不解决实际问题,被视为"为了治理而治理";后者能感知问题却难以系统解决。
这个"死结"使得许多项目从一开始就找错方向,或推行中阻力重重。由此,我得出一个判断:
单纯由IT部门主导的数据治理,大概率会走向失败;或者说,只要业务人员没有真正树立起数据治理的意识,并深度参与其中,数据治理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但这依然不是终点。即便认识到业务主导的重要性,一个更根本的挑战浮出水面:
人的因素。
关键在于业务人员要有这种意识,但人是最难改变的,路径依赖如同强大惯性。除非企业拥有一种非常强势的、深入人心的文化,否则,即使管理者口头强调,如果无法触动个体认知与习惯,推行大多仍会失败。
至此,我仿佛从理论高塔走进了现实丛林,也逐渐看清了数据治理走向成功的两条截然不同,却又逻辑自洽的路径。
在某些特定业务领域,数据治理的成功,几乎是一种"被设计好的必然"。
核心关键词是:
业务活动高度标准化,受明确、可操作的外部规则(通常是法律法规)强力约束,且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企业损失可被清晰、精确地量化。
典型的代表领域,就是数据合规性治理与数据安全性治理。
为什么这些领域更容易成功? 驱动力源自外部,无可辩驳。监管罚单、法律诉讼、吊销许可、公众信任崩塌……这些不是企业内部讨论"是否重要"的问题,而是生存红线。这种明确的、可量化的负面激励,提供了最直接的推动力。企业"不得不做",且必须做好。 治理目标清晰,路径明确。法律法规通常详细指明管理对象、方式和标准,为治理工作划定了清晰范围、目标和验收标准,减少了内部争议。在这种情境下,数据治理的核心任务,就聚焦于建立内部标准,并将其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这包括制定政策制度,明确全生命周期流程规范,部署技术防护和监控,并定期审计评估。整个过程更像一个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工程项目。
因此,当企业面临如GDPR、CCPA及各国数据安全法规时,其投入决心和执行力度往往空前,成效也相对显著。这更多是外部环境的强大"倒逼"机制使然,是一种在强大外力约束下的"必然选择"。
然而,这种"必然"成功,易让人产生路径依赖错觉,误以为可简单复制到所有场景。当我们试图将其生搬硬套到缺乏外部强制约束、业务逻辑复杂、治理价值体现间接的领域时,失败便会悄然而至。
当目光从合规、安全等"硬约束"领域,转向以提升运营效率、驱动业务创新、优化客户体验、支持精准决策等"软价值"创造为目标的领域时,数据治理的成功逻辑发生根本转变。
这里业务标准化程度不高,创新需求旺盛,缺乏统一的外部圭臬。
此时,数据治理的成功,不再依赖单一指令、技术或部门,更像一场精妙复杂的"价值之舞",其成败高度依赖于四大核心动态要素的协同配合与持续共振:
1. 老板的支持
从"命令发布者"到"战略信仰的布道者与守护者"
在缺乏强大外部强制力的领域,数据治理首当其冲依赖最高决策者的认知深度、战略决心和持续投入意愿。
这里的"支持",绝非仅是口头强调或预算审批,更深层次是对数据作为企业核心战略资产的坚定信仰的注入、传递与长期守护。
老板必须从内心相信,高质量、治理良好的数据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基石, 数据治理 则是奠定这块基石不可或缺的长期投入,而非可随意削减的成本项。
这种近乎"信仰"的战略定力,意味着老板愿意为短期难见财务回报的治理工作持续投入资源,并对探索中的不确定性和试错给予容忍。
它意味着面对内部质疑、短期业绩压力时,依然坚持为数据基础建设"输血"。没有这种顶层远见和执着,老板的支持很容易弱化。老板的支持,是 数据治理 航船的"方向盘"与"能源供给"。
2. 业务部门主导
从"被动接受者"到"价值需求的定义者与治理成果的终极裁判"
数据治理的"灵魂"必须植根于业务实践,一切努力为服务业务价值,成果也必须在业务场景中检验。
如果业务部门仅被动接受IT或数据治理办公室制定的规则,而非作为核心需求方主动发起、主导和深度参与,数据治理就易脱离实际,沦为与业务运作格格不入的"空中楼阁"—技术完美却不解决痛点,甚至平添负担的"屠龙之技"。
业务部门主导 ,意味着需求源于业务真实痛点和发展渴望;范围和优先级由其对业务价值的贡献度定义;成果最终由业务部门验收并融入日常运营。
业务人员是数据的主要生产者、核心使用者,也是数据问题的直接感知者和受害者。他们最清楚哪些数据问题导致决策失误、资源浪费、流程冗余、客户体验下降,限制了创新和市场机会。
让业务部门成为 数据治理 的"甲方"、核心驱动者和"主人翁",才能确保治理炮火精准命中业务靶心,投入和成果转化为可感知的业务价值。他们是航船的"罗盘"。
3. 业务部门拥有真正懂治理的专业人才
从"门外汉"到"连接业务与治理的桥梁、催化剂与实践者"
这堪称非标准化领域 数据治理 成功的"阿喀琉斯之踵",最常被忽视却起决定性作用。
即使高层支持,业务名义主导,但若业务团队内部缺乏一批既懂业务复杂逻辑、关键流程和核心痛点,又掌握数据治理基本理念、核心方法和实用工具的专业人才,再好蓝图也难转化,再完善规则也难有效执行。
这些人,不必是数据科学家或架构师,但必须是能用"业务语言"和"数据治理语言"双向沟通的 "翻译官" ;是能在业务团队内部推广数据文化、普及治理知识的 "催化剂" 和 "传教士" ;更是能将抽象治理原则与具体业务实践结合,设计出既合规又易操作流程的 "实践者" 和 "问题解决者" 。
他们能将业务模糊的数据困扰"翻译"成治理团队可操作的需求;也能将治理术语、规则、工具用业务人员易接受的方式解读推广。他们如同播撒在业务土壤中的 "种子" ,带动整个团队提升数据意识,自觉践行治理要求。
没有这些扎根业务的"治理明白人",业务需求与技术实现间就始终隔着鸿沟,顶层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他们是 数据治理 体系有效落地的"神经末梢"。
4. IT部门主动赋能
从"被动订单响应者"到"主动赋能的智慧架构师与高效工具提供者"
明确业务主导后,IT部门角色需战略性转变为主动为业务赋能的"智慧的技术架构师"和"高效的工具与平台提供者"。
IT的核心使命是提供稳定可靠、高效易用、灵活可扩展的数据基础设施、治理平台、分析工具和专业技术咨询,确保业务主导的治理理念、规则流程通过先进技术高效实施、精准监控、持续优化。
"给力"的IT支撑,意味着IT团队不仅技术功底深厚、洞察新兴技术,更能深入理解业务对数据的深层需求和战略方向。它意味着IT能预见技术趋势,并创造性地与业务场景结合,提供弹性技术解决方案,而非僵化封闭的"黑盒系统"。
IT不再是业务数据需求的瓶颈,而是驱动效率提升、激发数据潜能的助推器。IT提供的不仅是"服务器和数据库",更是让业务人员得心应手管理、分析、应用数据的"精良武器"和孕育洞察的"肥沃技术土壤"。
这四大核心要素——老板的战略信仰、业务部门的价值主导、业务团队的治理人才、IT部门的技术赋能——如同支撑数据治理大厦的四根核心承重支柱。它们相互依存、影响、促进,构成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任何环节缺失或失调,都可能导致体系运转低效甚至崩塌。
历经思辨与反刍,一个更本质的结论是:
数据治理的真正战场,并非仅在于数据本身、系统平台或算法模型。其更深层次的较量,其成败的真正分野,在于对驾驭和使用这些数据的组织行为模式、业务流程机制,以及最为核心、也最为艰难的——人的意识观念、行为习惯与专业能力的系统性塑造与根本性管理。
无论是第一条铁律依赖外部规则强制实现的"必然之治",还是第二条铁律依靠内部多重要素协同配合达成的"动态之舞",最终成败都落脚于"人"。规则需要人去理解、遵守、执行;价值更需要人去发现、挖掘、感知并认同。
改变人最为困难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如同强大引力场,禁锢思维与行动。这恰是数据治理推行中最坚固的"堡垒",也是其能否取得实质成功的最终试金石。
因此,任何期望成功的数据治理实践,都必须正视"人"的核心地位,并将其置于战略规划和执行策略的核心。它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项目或管理任务,而是一场深刻的、触及灵魂的组织文化变革,一次对企业核心运营能力与员工基本素养的系统性重塑。
它需要自上而下传递强化数据驱动决策的价值观,将数据意识、责任、规范内化为员工自觉行动。它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和本位主义,建立基于数据共享、流程协同的新型工作模式。它更需要耐心、包容和持续投入去引导、培育、赋能。
所以,当管理者高呼重视数据治理时,或许应该暂时将目光从炫酷技术、宏伟蓝图上移开,转而向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灵魂拷问:
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否真正鼓励以数据为依据思考决策,而非仅停留在口号? 我们是否为业务部门真正主导治理、承担"主人翁"责任,创造了充分保障、资源倾斜和授权赋能? 我们是否在广大业务团队中,系统培养了那些既懂业务又掌握治理核心理念与方法的宝贵人才? 我们的IT团队是否已完成从被动支持者到主动赋能者的角色转变? 我们作为领导者,是否有足够战略远见、变革决心和长期投入的耐心,去触动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既得利益格局?
在数据治理这条路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亦无万能药方。它的成功,是建立在对自身环境的清醒认知、对正确路径的精准选择,以及对组织、流程尤其是"人"的持续、艰苦卓绝的改造与提升之上的必然结果。
若您的业务领域外部环境高度标准化、受明确法规强力约束,且违规损失清晰可量化,那么紧抓"规则遵从"主线,以建立和严格执行内部标准、流程和规范为中心,数据治理的成功便在不远处。这是特定前提下的"简单模式",但务必认识其前提。 若您的企业更致力于在业务标准化程度不高、创新需求旺盛、内在价值潜力巨大的新兴领域中寻求突破,那么请务必认识到,这是一场更复杂的"动态博弈"。您必须精心培育和动态平衡那四大核心成功要素:最高决策层基于战略信仰的持续支持、业务部门基于价值创造的真正主导、业务团队中懂治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赋能、IT部门基于架构思维的强大技术支撑与主动服务赋能。
这是"困难模式",挑战巨大,但也正是在此,数据治理能爆发出颠覆性力量,创造独特且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实践中,最需警惕的是两种认知误区: 将第一种"规则之治"模式经验,盲目照搬到第二种逻辑不同的复杂场景。 即便身处第二种场景,也过度迷信单一要素,或寄望领导一声令下,或沉溺采购技术工具,而忽视系统生态构建、跨部门协同及关键的人心塑造与文化培育。
数据治理,究其本质,不是一场仅凭技术人员就能打赢的技术表演赛,也不是一场仅靠管理者发布规章制度就能推行的行政管理运动。
它是一场深刻的、触及企业灵魂的组织进化之旅,一次对企业核心运营能力与全体员工数字素养的系统性、根本性重塑。
它的起点,是面对数据爆炸增长的困扰; 它的过程,伴随认知碰撞、利益调整与习惯转变; 而它的终点,则是数据真正成为驱动创新、支持决策、保障运营、赋能个体的强大引擎,是人的数据素养与组织数字化能力的全面升华。 结语这,便是我历经思辨与推演后,关于数据治理如何走向成功的,此刻最为清晰笃信的认知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