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数据治理投入ROI怎么算?某银行证明:每1元投入换回8元业务价值

时间:2025-07-25来源:亿信华辰浏览数:9

数据治理到底值不值?投 100 万,能赚回来吗?” 这是某城商行信息科技部负责人在2020年启动数据治理项目时,反复追问团队的问题。当时,该行面临数据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的困境 —— 客户信息 “一客多号” 导致营销重复触达,信贷数据字段缺失引发风控误判,财务报表人工核对耗时耗力…… 但面对每年超 500 万的治理投入预算,管理层始终对 “回报” 存疑。

3 年后的 2023 年,该行用一份 “数据治理 ROI 账单” 给出答案:累计投入 1520 万元(含平台建设、人力、流程优化),直接与间接收益达 1.216 亿元,ROI 高达 700%;更关键的是,每 1 元治理投入,撬动了 8 元业务价值。

这场 “用数据证明数据价值” 的实践,不仅破解了该行的 “投入犹豫症”,更给所有徘徊在数据治理门口的企业,提供了一份可复制的 ROI 计算指南。

数据治理的隐性成本有多高?银行的3本 “糊涂账”


在启动治理前,该行的数据问题虽未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上,却像 “慢性病” 般侵蚀着业务效率与客户信任。通过梳理历史财务数据与业务流程,团队发现了 3 笔被忽视的 “隐性成本”:

1. 数据错误的 “客诉成本”:年损失超 300 万
该行零售业务中,因客户姓名、手机号、账户信息不一致(“一客多号”)导致的重复营销、账单错发等问题,年均客诉量达 2.3 万次。每次客诉需人工核实、补偿(如积分 / 现金)、流程追溯,单客诉处理成本约 150 元,年直接损失 345 万元;更严重的是,客诉导致的客户满意度下降,间接影响了信用卡开卡率与理财转化率 —— 据测算,客诉率每上升 1%,零售业务收入下降 0.8%。

2. 分析低效的 “时间成本”:年浪费超 2000 人天
数据分散在 38 个业务系统(核心系统、信贷系统、CRM、财务系统等),且字段定义不统一(如 “月收入” 字段,有的系统取税前、有的取税后)。业务部门要做一份跨部门分析报告,需协调 IT 部门提取数据、人工清洗核对,平均耗时 7-10 天。仅 2019 年,全行各部门提交的数据分析需求就达 1.2 万次,按人均日薪 500 元计算,年时间成本超 2000 人天 ×500 元 = 1000 万元。

3. 风险失控的 “损失成本”:年暴露超 500 万
信贷业务中,因企业财务数据缺失(如近 3 年纳税记录、关联方信息)、字段错误(如 “资产负债率” 计算口径偏差)导致的风控误判,年均产生 5-8 笔 “本可避免” 的不良贷款。2019 年,该行因数据质量问题多计提拨备 520 万元,占当年净利润的 2.1%。

总结:数据问题每年给该行带来的隐性成本超 1800 万元,但这些成本分散在客诉、人力、风险等多个科目中,从未被系统统计 —— 这正是企业 “不愿投治理” 的核心矛盾:成本看不见,收益更难算。

3 年治理投入1520万,如何算出1.216亿收益?
2020 年,该行以 “数据治理价值可量化” 为目标启动项目,联合亿信华辰等厂商,构建了 “治理投入 - 业务收益” 的追踪体系。3 年实践中,团队将收益拆解为 “显性节约” 与 “隐性增长” 两大维度,用财务数据验证每一笔投入的回报。

(一)显性节约:直接减少的 “数据问题成本”
通过亿信华辰睿治智能数据治理平台实现数据标准统一、质量自动监控、主数据唯一化后,该行 3 年累计节约成本 6800 万元,具体包括:

客诉成本下降:“一客多号” 问题解决率超 95%,客诉量从年均 2.3 万次降至 0.4 万次,年节约客诉处理成本(150 元 / 次 ×1.9 万次)=285 万元,3 年累计 855 万元;
分析时间成本压缩:数据统一后,跨系统分析耗时从 7-10 天缩短至 1-2 天,年节约人工成本(1.2 万次 ×6 天 ×500 元 / 天)=3600 万元,3 年累计 1.08 亿元;
风险损失减少:信贷数据质量达标率从 68% 提升至 92%,因数据错误导致的不良贷款拨备计提减少,3 年累计节约拨备 520 万元 ×2(治理后风险事件减半)=1040 万元。


(二)隐性增长:数据驱动的业务提效与创新

更关键的是,治理后的数据资产成为业务增长的新引擎。该行通过亿信 ABI 智能分析平台,将高质量数据应用于精准营销、智能风控、客户分层等场景,

3 年累计创造增量收益 5360 万元:

精准营销增收:基于统一客户标签(如消费偏好、风险等级),零售部门推出 “千人千面” 营销活动,信用卡开卡率提升 18%,理财转化率提升 12%,3 年累计增收 2100 万元;
智能风控降本:通过实时数据监控(如企业纳税、现金流),信贷部门提前预警 23 笔潜在风险业务,避免损失 1500 万元;
管理决策提效:管理层通过 “智能驾驶舱” 实时查看存贷比、不良率等核心指标,决策响应速度从 “周级” 提升至 “日级”,3 年累计因决策提速带来的业务机会增收 1760 万元。


三)ROI 计算:每1元投入换回8元价值

3 年总投入 = 平台采购(800 万)+ 人力成本(500 万)+ 流程优化(220 万)=1520 万元;3 年总收益 = 显性节约(6800 万)+ 隐性增长(5360 万)=1.216 亿元;ROI=(1.216 亿 - 1520 万)/1520 万≈700%,即每 1 元投入换回 8 元业务价值(1.216 亿 / 1520 万≈8)。

企业算清数据治理ROI的3个关键动作
该行的实践证明:数据治理不是 “无底洞”,而是 “价值放大器”。要算清 ROI,企业需做好 3 件事:

1. 明确治理目标,锚定业务痛点
该行的成功始于 “问题导向”—— 先梳理数据问题对业务的具体影响(如客诉、分析耗时、风险损失),再将治理目标拆解为 “降低客诉率”“缩短分析时间”“提升数据质量达标率” 等可量化指标,避免治理流于 “技术工程”。

2. 建立数据资产台账,追踪投入产出
通过数据治理平台(如亿信华辰睿治)建立 “数据资产台账”,记录每笔治理投入(平台、人力、时间)与对应的业务收益(成本节约、收入增长)。该行的经验是:将收益与财务科目绑定(如客诉成本对应 “客户服务费用”,分析时间对应 “人力成本”),确保数据可追溯、可验证。

3. 分阶段评估,用 “小胜利” 推动持续投入
该行将 3 年治理分为 “基础治理(1 年)”“场景应用(2 年)” 两阶段。第一阶段重点解决数据质量问题,验证 “客诉成本下降” 等短期收益;第二阶段将数据应用于营销、风控等场景,释放长期价值。这种 “短期见效 + 长期增值” 的评估方式,让管理层持续看到回报,避免因 “投入期长” 放弃。

结语:数据治理的本质是 “用数据管理数据”
某咨询机构调研显示:73% 的企业因 “无法量化收益” 推迟数据治理投入,但治理成熟度高的企业,其数据驱动业务决策的比例是未治理企业的 3 倍,ROI 普遍在 5-10 倍。

回到某银行的案例,数据治理的 ROI,本质是用数据管理数据的能力 —— 通过追踪数据问题的成本,证明治理的价值;通过释放数据资产的潜力,放大治理的收益。当企业学会用财务视角看数据,就会发现:不投治理的成本,比投治理的成本更高。

在数据要素成为核心生产力的今天,算清数据治理的 ROI,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毕竟,每 1 元投入换回 8 元价值的故事,不会只发生在银行。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进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