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构建“一网统管”城运体征场景化解决方案的方法论

时间:2023-02-15来源:夏虫不语冰浏览数:553

在智慧城市或数字政府的语境中,“场景”和“应用”两个词汇总是相伴出现,但并未明确区分两者的概念区别。随着相关建设工作的在各地各级政府指导下开展,场景与应用的概念混淆容易导致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项目建设目标与功能失调,造成“小”应用多而“大”场景少的现象。

2021年5月10日上午,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主持召开数字化改革多跨场景重大改革需求研讨会暨市委书记工作例会,提出“要进一步梳理改革需求,深入谋划多跨场景,厘清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以数字驱动制度重塑,以多跨场景应用为重要抓手,推动数字化改革走深走实”,他指出,“多跨场景应用是数字化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抓手。”随着数字化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场景”一词已然成为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建设领域的热议话题。认识场景概念、以场景化思维为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解决方案,是顺应新时代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国脉互联上海团队基于近两年来对“一网统管”及其城运体征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从场景的基本定义开始讲起,逐步深入探究“一网统管”场景的挖掘及其解决方案构建的方法论。

一、“场景”一词的内涵

(1)场景的定义

场景是什么?这一词汇在社会学、表演学、现代互联网行业中均占有重要理论地位,通过不同领域对于“场景”一词的定义,可以大致探究场景在政府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基本定义。

在社会学领域,戈夫曼被称为早期的场景主义者,他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自己所处的场景(教堂、咖啡馆、诊室等物理空间概念)来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应表现的行为。梅罗维茨赋予了“场景”一词新的内涵,他突破了戈夫曼的理论,引入了由信息获取方式所营造的行为与心理上的场景,也称为“情景”。随着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斯考伯提出,互联网时代的场景应该是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等新技术提供给人的一种虚拟的“在场感”,这一理论同时涵盖了基于物理空间的“硬环境”和基于行为与心理的“软环境”,也更加突出人及人的感受和需求在场景中的地位。在表演学与影视行业中,场景是影视剧本的最基本构成单位。从叙事的目的来讲,场景是由一段具有相对联系的时间内、发生在同一空间内的若干“情节”构成。“情节”是指通过人物关系、人物行为和行为动机所构成具体画面。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场景可大可小,一场戏大于或等于一个场景,但不论大小,都应当保留场景故事的流畅性和动态性。在现代互联网行业领域,互联网行业的“场景化思维”,是指产品基于用户体验,功能围绕用户需求和消费习惯展开的设计思路,通过跨界融合和社群效应,达成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黏性互动,旨在突破传统实体经济中商品一旦被售卖,商业行为即告结束的局限。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层面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针对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的工作要求有了更为明确的表述。202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提到,推进建设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应用牵引”,要从政府管理和服务场景入手;明确了若干政务区块链场景应用创新方向和城市治理、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多行业和多跨场景;还提到要以“人、数据、场景”关联管理为核心,建立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责任机制。地方层面,上海市《推进治理数字化转型实现高效能治理行动方案》(2022年1月)11次提到“场景”一词,明确了经济、社会、城市等“三大治理”领域的数字化场景建设方向,同时强调了数据资源应用场景的谋划。《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将“场景驱动、建用协同”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原则之一,强调智慧城市相关场景引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融合发展的关键作用。浙江、广东、天津、江苏等地的各级政府均在近两年的智慧城市、“一网统管”、数字化发展等领域的政策文件中提到了场景的重要流程再造价值与改革引领作用(表1)。

结合理论梳理与政策分析,国脉互联认为,“一网统管”场景是指城市运行管理工作领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受一定限制条件影响下,一类或多类群体的生产生活需求及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需求的过程。

(2)“一网统管”场景五大要素

何为一个完整有效的“一网统管”场景?总结上述各领域场景的构成方式,国脉互联认为,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和“一网统管”的背景下,场景应当具备五大基本要素(图1):一是“人物”,“以人为本”是我国推进高质量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发展理念,场景的核心也是“人”。我们将一个场景中不同人群的角色大致分为了城市决策者、城市管理者(委办局领导)、委办局执行者、被治理或服务的对象等四类。在一个场景中,不仅要明确各类角色的特征、需求,还需要将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方式通过“事件过程”的讲述串联起来。二是“时间”,即场景发生的相对时间范围。明确场景的时间范畴有助于判断场景中产生的数据特点以及相关解决方案的价值和可复用程度。三是“空间”,在“一网统管”的相关场景中,空间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地点”或“环境”,还包括其他治理要素,即场景中涉及的各类资源。同时,还要关注各个治理要素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情况。四是“需求”,场景的触发点是需求,需求是构建一个数字化转型场景的动机和目标。需求的存在意味着场景中存在着一种目标与现状不平衡的状态,而事物天生倾向于回到平衡状态,因此产生了需求。一个场景中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需求,因此,一个场景也可以拆分出若干子场景。例如,当城市治理决策者需要及时、全面、准确的了解城市运行总体态势,但缺乏相应的数据采集工具、评判标准、可视化技术时,目标与现实存在不匹配的情况,需求就随之产生了。五是“事件过程”,即场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场景中的事件过程的完整描述,有助于研究者建立前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并检查需求分析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图1 -“一网统管”场景的五大基本要素

(3)场景与应用的概念区分

通过政策梳理我们发现,在智慧城市或数字政府的语境中,“场景”和“应用”两个词汇总是相伴出现,但并未明确区分两者的概念区别。随着相关建设工作的在各地各级政府指导下开展,场景与应用的概念混淆容易导致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项目建设目标与功能失调,造成“小”应用多而“大”场景少的现象。因此,针对两者的区别,我们总结,场景的核心是“需求”,搭建场景的核心是对“人”的需求的关注与反馈,“一网统管”场景构建成功的标志是其解决方案所产生的价值与成效;应用的核心是“功能”,应用发展的实质是技术的升级与使用体验的优化。

以“旅游”这一话题为例,一个可能的需求是“小明国庆假期想去云南旅游”,对应的场景事件是“小明在A论坛上查找了云南旅游攻略,在B平台上预定了机票、车票、酒店房间,到达云南后,在C旅行社门店购买了目的地景点门票。”在这个场景中,“应用”是搭载一个或多个旅游相关的功能的平台,例如上述的A论坛、B平台,但这些应用并不能满足小明旅行途中的全部需求,还需要通过当地旅行社购买目的地景点门票。可以说,“应用”是场景化解决方案的一个环节或一种工具,当“应用”的功能能够满足一个场景事件中的全部需求时,也可以说“应用”就是场景化解决方案。例如,小明通过某OTA平台实现了一站式满足查找旅行攻略、预定机票酒店、购买目的地景点门票等需求。另一方面,一个“应用”也可能为多个不同场景提供解决方案,例如,某OTA平台提供团队旅游机票+酒店+门票预定服务,不仅能够为小明个人的出行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也能够解决家庭旅行、企业出行的需求。

二、如何挖掘“一网统管”的典型场景

上文提到,场景是由具体需求触发的,因此,要挖掘“一网统管”场景应从具体业务需求层面开始分析,理出当前“一网统管”业务需求。梳理业务需求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渠道:民生热点、“城市病”发现与防治、多跨协同治理难点、重大历史使命和任务目标等。

根据上述渠道线索,国脉互联上海团队收集了2020-2022年全国146个城市“一网统管”相关场景案例资料,汇总共计200+个已有应用成效的数字化转型场景,逐一分析场景中各类对象的需求并按照需求从属关系进行分级管理,对全部场景进行归类合并,最终得出8大领域、41项一级场景。8大领域分别是党建引领、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公共安全、城市治理、交通运行、生态宜居、文化旅游,每个领域中的场景按照场景普及、技术创新、建设完备、应用成效等四个维度进行热度分析(图2):

图2 -“一网统管”场景热度统计

三、围绕城运体征,构建“一网统管”场景化解决方案

(1)城运体征在“一网统管”场景化解决方案中的作用

早在2017年,习总书记就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在讲话中强调,“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探索建立反映城市作为生命体的体征指标体系。”随着新经济业态、新消费习惯、新生活习惯的产生,城市治理工作步入新时代,从“有没有”逐步上升成为“好不好”、“精不精”。然而,我们在参与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相关项目过程中发现城市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看不全、管不细、防不及、处不快、评不足”等显著问题。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把抓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定位为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工作,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及其城市运行体征作为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抓手。可以说,精细化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网统管”是当前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城运体征是城市“智”理“一网统管”的基础性工程。

国脉研究院在《城市运行体征白皮书(2.0)》中论述道,“城市管理须遵循城市运行客观规律,而城市运行体征是城市生命体运行状态的体检表、风险洞察的预警器、发展水平的度量衡、精准治理的路线图”。城运体征在“一网统管”场景化解决方案中的有效运用,能够辅助事前监测事件要素、事中防范风险升级、事后追踪处置成效。不少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构建城市运行体征并将其写入相关政策文件中(图3),同时打造相关平台系统进行数字化管理,进而对城市运行进行及时、准确、科学、适度地调控,保证城市生活巨轮正常运转,真正实现城市“智”理。

图3 - 部分城市“城运体征”相关政策汇总

(2)如何构建“一网统管”城运体征场景化解决方案

基于城运体征构建“一网统管”场景化解决方案的目标(图4)——强化场景事件的事前评估预测、事中风险防范与提示、事后处置评估工作,闭环化支撑场景事件“发现问题-做出决策-任务分发-处置督办-成效评估”全过程,理顺场景事件处置的派单、协同、处置、监督全流程管理,实现场景对象、治理要素、过程、结果等各类信息的全息全景呈现,在一个平台上对各类场景事件进行智能化、高效化、协同化、闭环化处置,为实现线上线下跨部门快速响应、联勤联动、高效处置提供支撑,基本实现“观、管、防、处、评”有机统一,全面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为实现上述目标,国脉互联上海团队总结了城运体征场景化解决方案的五大构建思路:一是以人为本。场景建设应重视城市中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与参与方式,推动形成民意直达、政企参与、多方共赢的“多元共治”局面。二是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坚持为部门日常工作“减负”,让生产生活与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牵引场景建设和应用开发。三是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场景建设不仅要满足短期内的现实需求,更要推动生产、生活、治理方式的基础性、全局性、系统性改变。四是“大小联动”。“大场景+小切口”共同推进,既要抓业务小切口聚焦落地见效,又要抓改革大场景谋划长远发展;既要建设“大场景”兼顾各类需求,又要找到最迫切需求从“小切口”体现智慧治理的“智商”与“情商”。五是数据思维。重视数据共享、集成、运用,让数据支撑场景建设。同时,重视多源异构数据的汇聚,通过场景建设赋能数据要素的治理能力升级,实现“人、数据、场景”关联管理。

本着智能化、高效化、协同化、闭环化的基本原则,构建场景化解决方案的标准化流程包含以下六个关键步骤:

① 编制需求清单:对目标城市的治理需求进行基础梳理工作,可以从民生热点、“城市病”发现与防治、多跨协同治理难点、重大历史使命和任务目标、特定对象的生产生活或治理需求等角度开始梳理。必要时,要对繁杂多样的需求进行分级管理、归类合并。

② 搭建场景基础资料库:根据需求清单,充分了解当前各类需求产生的原因、是否有现行解决办法、如何解决、成效如何等问题,同时积累场景的基础要素信息,可编制场景基础资料库。

③ 分析现行解决办法:分析现行解决办法的优缺点,对优势方法可以选择性采纳进新的解决方案中,对劣势方法及时标记并研究替代方法。同时,理顺当前场景中事前评估预测、事中风险防范与提示、事后处置评估等环节流程,初步形成城运体征的构建思路。

④ 研发相关体征指标及模型:基于现有业务环节和现行办法,构建相关体征指标及模型,并对指标数据可得性、模型准确性、“观、管、防、处、评”闭环等进行验证。

⑤ 输出完整解决方案:输出场景说明书、体征指标表及设计说明、数据目录、体征平台建设方案及其他解决方案必备内容。

⑥ 场景故事呈现:配合体征平台demo演示,通过生动全面的场景故事讲述,将各类对象、需求及价值成效展示在一个故事中。场景故事可以灵活选择讲述逻辑,例如工作汇报流、解决问题流、人物叙事流等。

结语

基于多年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沉淀的顶层设计图纸和建设参数,国脉互联已经构建了一张脉络清晰、详实的城市运行体征蓝图,目前储备有10000+最小颗粒度指标的“五位一体”指标库,25+专题库,和数十个模型库。在此基础上,基于“一网统管”场景构建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经验,上海团队正在深挖城市运行管理工作中的各类痛点、堵点、难点,构建基于城运体征的场景化解决方案。目前已经积累了十五分钟便民社区生活圈、重大事件/活动保障联动处置、交通枢纽大客流监测等25+“一网统管”城运体征场景化解决方案,运用城运体征及自有的“城运通”产品功能,不断推动城市运行实现“观、管、防、处、评”有机统一,助力城市治理工作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