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5-07-28来源:CIO之家浏览数:1次
在大多数企业中,“数据”这个词,说起来人人都觉得是“未来石油”,重要无比;但用起来却发现,它更像一盘散沙,甚至是一堆需要时刻提防的“地雷”。
数据孤岛林立:CRM、ERP、SCM……上百套系统各自为政,像一个个独立的王国,数据老死不相往来。
质量堪忧:同一个客户,在A系统叫“华兴科技”,在B系统叫“华兴科技有限公司”,C系统里干脆查无此人。数据重复、缺失、逻辑冲突,让人不敢用、不能用。
重复建设的无底洞:每个项目都想搞一套自己的主数据,一个客户信息被反复“发明”了十几次,耗费了大量IT资源,却制造了更大的混乱。
很多管理者,尤其是技术出身的CIO或IT负责人,面对这些问题,第一反应往往是:“上个新工具吧!买个数据中台!搞个数据仓库!” 但无数血淋淋的案例告诉我们,技术工具只是“术”,如果缺乏顶层的“道”,再好的工具也只是昂贵的摆设。 这个“道”,就是数据治理。
01 数据治理治的不是数据,是“管理”本身
我们必须颠覆一个认知:数据治理的核心,不是在跟一串串0和1较劲,而是在梳理和规范与数据相关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换句话说,它要解决的,是三个直击灵魂的问题:“谁说了算?” (权责问题) 、“按什么规矩来?” (标准与流程问题)、 “干好了有什么奖,干坏了怎么罚?” (绩效与问责问题)。
为了让大家理解得更透彻,我必须澄清它和另一个高频词数据管理的区别。这两个词经常被混用,但实际上是上下级关系。
数据治理,就像是国家的“立法机构”和“中央银行”。它的核心职责是“制定规则”,比如颁布《数据安全法》、定义货币(数据标准)、明确各部门权力(组织架构)等高阶活动。
数据管理,则像是“行政机构”和“商业银行”。它的职责是在既定规则下“执行落地”,比如公安局去抓捕数据窃贼、商业银行按照利率放贷、各个数据团队去清洗和加工数据。
治理定方向,管理抓执行。 如果没有数据治理这个“立法机构”,各个数据管理团队就会各自为政,乱象丛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数据项目失败的根源——在没有“宪法”的情况下,急于搞经济建设,结果必然是一团糟。
02 每个企业都绕不开数据治理
在过去,这或许可以成为借口。但在今天,数据治理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宏观层面: 国务院国资委在《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将“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列为数字化转型的四大基础能力之一。 这意味着,数据治理不再是企业的内部事务,而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修课。
中观层面: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跨部门协作的效率就成为核心瓶颈。营销部门需要财务数据来评估ROI,生产部门需要销售数据来预测排产,但这些数据往往被“部门墙”阻隔。 数据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打破这些壁垒,让数据像血液一样在企业内部顺畅流动,赋能业务。
微观层面:数据口径不一、质量低下、安全风险等问题,无一不是因为缺乏统一的治理规则所致。 拥有数据,不等于拥有价值。只有通过有效的治理,才能将原始数据提炼成驱动业务的“黄金”。
03 DAMA和DCMM的联系与区别
DAMA(数据管理知识体系):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本数据管理的“百科全书”或“新华字典”。 它由国际数据管理协会发布,系统性地定义了数据管理的11个知识领域。比如数据架构、数据质量、数据安全、元数据等。 DAMA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化的“知识地图”,告诉你一个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应该“包含什么”。它侧重于过程和方法,是一本理论完备的“教科书”。
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 我国首个数据管理领域的国家标准 。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张数据管理的“体检报告”或“能力雷达图”。 它不直接教你怎么做,而是提供一套评估标准,衡量你企业的数据管理能力处于哪个等级(从L1初始级到L5优化级) 。DCMM的价值在于,它能帮你快速“诊断”出自身的短板和优势,明确改进方向。它更像是一场“考试”,给你打分,帮你定位。
DAMA是帮你构建知识体系的教科书,而DCMM是帮你评估现状、明确目标的体检单。在实践中,两者往往结合使用:用DAMA的理论框架来指导体系建设,用DCMM的评估模型来衡量进展、驱动优化。
04 数据治理,到底从何下手
第一步:组织先行,权力到位(最重要的基础)
数据治理天然涉及跨部门的利益协调、流程再造和权力重新分配,这决定了它绝不可能由一个普通的IT部门或业务部门独立完成。 必须“师出有名”,建立一个权威的、高层次的组织。
业界最常见且被证明有效的,是联邦式(Federated)组织架构 。它兼顾了集中管控的权威性和各领域执行的灵活性,是大中型企业的首选。
一个典型的联邦式治理组织分为四个层级:
决策层(大脑): 通常叫“数据治理委员会”,由CEO或主管副总裁挂帅,CFO、CIO及核心业务VP组成。职责:拍板定调,审批最高阶的政策制度,裁决重大跨部门争议,提供资源保障。
管理层(中枢神经): 通常是“数据治理办公室”(可能设在IT部、战略部或独立的数字化部门),加上各业务领域的数据治理团队。职责:承上启下。企业级的办公室负责起草企业级政策、标准,组织协调;各领域的团队则负责制定本领域的细则和推动落地。
执行层(四肢): 各业务部门和IT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职责:严格按照治理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录入数据、使用数据、开发系统。
监督层(眼睛): 通常由风险合规、内审等部门担任。职责:独立地对治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
记住,没有决策层的授权和参与,任何数据治理项目都将寸步难行。
第二步:角色上岗,权责归位
组织搭起来了,还要明确“谁是谁”。数据治理中有五类关键角色,必须清晰定义,并在全公司范围内“任命上岗”
企业数据管理者(总指挥): 通常由数据治理办公室负责人担任,负责统筹管理企业内的所有数据。
领域数据管理者(封疆大吏): 各核心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比如财务总监、营销总监),负责本业务领域内数据的全面管理,确保遵守企业级规范。
数据所有者(Data Owner,产权人): 这是个非常关键但容易被忽视的角色。他通常是某个具体业务的负责人,对某类数据的“业务含义”拥有最终解释权和共享审批权。例如,“客户等级”这个数据,它的所有者应该是市场部,而不是IT部。
数据提供者(生产者): 负责数据产生和技术维护的部门或个人,比如业务系统的开发运维团队。
数据使用者(消费者): 企业内所有需要使用数据来支持工作的员工,比如数据分析师、销售人员等。
谁产生数据,谁对数据质量负责;谁拥有数据(Owner),谁对业务口径和安全共享负责。
把这套权责体系通过正式文件发布下去,数据问题才不会再是无头公案。
05 华为经验谈
华为的数据治理体系非常完善,其核心在于制定了一系列清晰、强制、可执行的数据政策。
以下几条华为的核心原则,我强烈建议你直接“抄作业”:
统一信息架构,统一数据语言: 建立企业级的信息架构(可以理解为数据模型和标准),所有新项目必须遵从。数据管控组织对此拥有“一票否决权”。 这从源头上杜绝了新的数据孤岛和口径不一。
关键数据,单一数据源: 识别出公司最重要的关键数据(如客户、产品、供应商主数据),并认证唯一的、权威的数据源系统。所有其他系统只能调用,不能修改。数据质量问题,必须回溯到源头解决。
数据默认共享,例外管理: 除非涉及信息安全和隐私,数据默认应在企业内充分共享。数据产生部门不得无故拒绝跨领域的、合理的数据共享需求。 这条极大地促进了跨部门协作。
建立数据问责与奖惩机制: 对不遵从信息架构或存在严重数据质量问题的责任人进行问责。反之,对在数据治理中做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予以奖励。
将这些原则细化,就构成了企业的数据管理总纲、数据质量管理办法、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文件,让数据治理“有法可依”。
06 如何让老板心甘情愿为“看不见”的价值买单?
这是所有CIO和IT总监在推动数据治理时面临的终极难题。老板会问:“我投了几百万、上千万,搞了这么复杂的体系,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能帮我多赚钱吗?”这个问题回答不好,你的项目预算可能随时被砍。数据治理的价值是间接的、长期的,很难像销售额一样直接衡量。学会将技术价值“翻译”成业务价值和财务价值,是数据治理负责人最重要的软实力。
防御型价值(降本、避险):这是最容易被量化和感知的价值。它回答的是“通过数据治理,我们避免了多少损失?节省了多少成本?”
进攻型价值(增效、创收):这部分价值更具想象空间,但也更难直接证明因果。它回答的是“通过数据治理,我们如何更好地支撑业务增长和创新?”
不要跟老板谈你治理了多少张表、清洗了多少条数据。要永远站在业务的视角,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把你的工作成果和他们的KPI(成本、收入、利润、效率、风险)紧密挂钩。
行文至此,相信你对数据治理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体系化的认识。
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IT项目,而是一场深刻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变革。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是企业的组织协同能力、流程再造的决心和长期坚持的战略耐心。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而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据治理是数字化转型的“地基工程”。地基不牢,上层所有的数字化应用——无论是智慧营销、智能制造还是协同办公——都将是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
这场变革,注定不会一帆风ush,它会触动利益、挑战习惯、充满博弈。因此,它必须是一场由CEO亲自挂帅、高管层深度参与、全员贯彻执行的“持久战”。
下一篇:暂时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