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报告中,连续四年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为什么“可信数据空间”,还不可信?

时间:2025-10-27来源:与数据同行浏览数:1

最近两年,“可信数据空间”无疑是数据圈、政务圈的“顶流”。

大家热情高涨,似乎找到了数据要素流通的“圣杯”。各种口号不绝于耳——

“上链即可信!”

“用了隐私计算,就是可信空间!”

“这是数据要素市场的基础设施!”


这里,给大家泼一盆冷水:很多人心中的“可信数据空间”,跟它真正的内涵,可能不太一样。

本文的目的,就是澄清九个最普遍的误解,帮我们回到常识,重新理解“可信”的真正含义。

误解一:“上链了,就可信了”

这是最广泛、也是最顽固的误解。

大众设想:

只要把数据交换记录、调用哈希值写进区块链,就能防篡改、可追溯,于是自然可信。

技术宣传册上写着:“一旦上链,永不可改,公开透明,绝对可信。”

残酷现实:

上链能保证“记账不被改”,但保证不了“账是真是假”。

它只能记录“发生了什么”,却无法证明“发生的是否合规”。

区块链解决的是“事后追溯”问题,但信任的核心是“事前授权”和“事中控制”。


案例:某政务数据共享平台的“上链困境”

某城市花费XXX万建设“政务数据可信共享平台”,核心卖点是“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交换可信体系”。所有跨部门的数据调用都上链记录,声称实现了“全程可追溯”。

半年后,审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某局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越权调用了公安系统的人口敏感数据。虽然这次违规调用的记录确实被忠实地记录在了链上,但链本身无法判断这次调用是否合法。

更尴尬的是,由于缺少事前的授权审批机制和事中的智能合约约束,区块链只是变成了一本“如实记录犯罪过程的日记本”——它能证明违规发生了,但阻止不了违规的发生。

正确认知:

可信 ≠ 上链。

区块链是“证据机制”,而不是“信任机制”。真正的信任,来自四个环节的闭环:

身份认证: 谁在申请数据? 授权治理: 这个人有权限吗?规则是什么? 技术执行: 系统能自动、强制执行这些规则吗? 责任追溯: 出了问题能找到人吗?

区块链只能帮你做好第4步,前三步它管不了。

误解二:“有机房、有隔离环境,就可信了”

许多企业花了大价钱建“可信机房”、“安全专区”,配备生物识别门禁、物理隔离网络、军工级加密设备。

大众设想:

数据放在一个物理上绝对安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里,杜绝外部攻击,自然就是可信的。

残酷现实:

安全机房能保证“防外部入侵”,却保证不了“内部可信流通”与“合规使用”。

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不是“封闭”,而是“在开放条件下可控”。

如果你建的是一座监狱,那它确实很安全,但它不产生流通价值。

真正的可信,不是把数据锁起来,而是让数据能在明确的授权下,安全地流动到需要的地方。


一句话:可信空间不是地理空间,而是规则空间。

误解三:“可信数据空间 = 数据交易所的升级版”

很多地方把“数据交易所”直接改名或升级为“可信数据空间”,项目PPT里依然充满“挂牌交易”、“成交额”、“撮合服务”等指标。

大众设想:

“可信数据空间”就是一个让数据可以买卖的市场,只不过技术更先进、监管更严格。

残酷现实:

可信空间的核心目标不是“卖数据”,而是“让数据敢被用”。

它要解决的不是“价格发现”,而是“信任发现”。

当前数据流通最大的障碍,不是数据太贵,而是数据提供方担心数据一旦交出就会失控、被滥用、产生合规风险。

看这张对比表:

维度 数据交易所 可信数据空间
核心目标 促成交易、实现变现 建立信任、实现协作
数据流动方式 所有权转移(买断、下载) 使用权授权(可控调用、可用不可见)
商业逻辑 一次性交易 持续协作与服务
价值衡量 成交额、挂牌数 调用量、协作效率、合规率
典型场景 购买第三方数据包 供应链协同、联合风控、医疗科研

案例:某市“数据交易所”更名记

某二线城市挂牌成立“某某数据交易所”,运营一年后发现:挂牌数据产品200多个,实际成交不到10笔。核心问题是:掌握高质量数据的企业不敢真正交易。

2024年,交易所更名为“某某可信数据空间”,引入了隐私计算平台,但实质业务模式没变,依然是撮合买卖数据包。结果可想而知:换汤不换药,该不敢交易的还是不敢。

正确认知:

交易所关注“成交”;可信空间关注“合规使用”。

数据真正的流通形式,是“带条件的授权使用”,不是“下载一份拷贝走”。


一句话:可信数据空间,不是“数据集市”,而是“信任电网”。

误解四:“隐私计算 = 可信数据空间”

隐私计算、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MPC)、可信执行环境(TEE)……这些技术经常被当成“可信空间”的代名词。

大众设想:

“我们用了隐私计算,数据不出域也能联合建模,这就实现了可信流通。”

残酷现实:

隐私计算能解决“看不见也能算”(技术可行性),但解决不了“有权算、敢算、算完谁负责”(治理可行性)。

它只是“可信执行”的一个技术环节,无法独立构成“信任闭环”。


举个例子:

三家医院要联合做罕见病研究,采用联邦学习,各自数据不出本地。技术上,这确实保护了隐私。

但如果没有信任治理机制:

医院A担心:医院B会不会超范围调用数据,偷偷训练自己的其他模型? 医院B担心: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怎么分配?收益怎么分? 医院C担心:万一被监管审计,我怎么证明自己没有违规共享患者数据?我的授权链条完整吗?

这些问题,隐私计算技术本身一个都回答不了。

正确认知:

隐私计算 = 安全技术;可信空间 = 信任体系。

前者是“工具”,后者是“制度+工具”。不要把锤子当成房子。

误解五:“政府监管平台 = 可信数据空间”

不少地方把监管系统、数据汇聚平台包装成“可信数据空间”,强调“一切尽在掌握”、“可监可管”。

大众设想:

“有政府背书和强力监管的平台,天然具有公信力,自然可信。”

残酷现实:

监管可以带来“安全感”,却带不来“信任感”。

可信空间不是“政府看得见”,而是“参与各方都敢用”。

信任需要中立性和多方共治。

如果一个平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或者过度强调单一的监管视角,市场主体往往会敬而远之。

想想看:如果所有企业的敏感数据都要先汇聚到某个中心化平台才能使用,企业敢用吗?


一句话:可信空间不是权力工程,而是信任工程。

误解六:“确权问题一解决,数据就能流通”

这是政策制定中常见的思维误区。

大众设想:

“数据流通难,是因为产权不清晰。我们先搞数据确权登记,把归属搞清楚了,后面流通交易就简单了。”

残酷现实:

确权解决的是“能不能用”(法律基础);可信空间解决的是“敢不敢用”(执行保障)。

问题 确权 可信空间
回答什么 谁拥有? 谁使用、如何使用、如何追责?
解决什么 产权归属 使用治理与控制
类比 房产证 租房合同 + 智能门锁 + 物业管理

确权只是第一步。就像你有了房产证,不等于房子就能安全、顺利地出租出去——你还需要租赁合同来约定租期和用途,需要智能门锁来控制访问,需要物业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

没有使用治理(Usage Control),再清晰的确权也会沦为空谈。

误解七:“可信数据空间 = 一个新平台”

这是IT项目建设中最容易掉入的陷阱。

大众设想:

“建设一个统一的大平台,把身份认证、隐私计算、区块链、审计、结算模块都堆上去,再买几十台服务器,这就是可信数据空间。”

残酷现实:

可信空间不是一个中心化的系统,而是一张去中心化的互信网络。

它不应由任何一家机构完全控制,而是多方共识下运行的信任协议生态。


案例:某行业联盟的“平台陷阱”

某制造业联盟投资5000万建设“行业数据协作平台”,技术架构很完善:身份管理、数据连接器、隐私计算一应俱全。

但项目上线半年后,只有牵头的龙头企业在用,其他企业都在观望。核心问题是:

平台由龙头企业主导建设和运营,其他企业担心“数据进去了,主导权就没了”。 没有独立的、多方参与的治理委员会,缺少制衡机制。 数据使用的收益分配规则不透明。

最终,这个技术先进的平台,沦为了龙头企业的内部系统。

正确认知:

正如互联网不是某个网站,可信空间也不应是某个平台。

它是一套跨域互信的技术与治理标准体系。就像TCP/IP协议定义了互联网的连通性,可信空间需要的是定义数据互信规则的“信任协议”,而非另一个“超级平台”。

误解八:“建了可信空间,数据安全就自动保障了”

这个误解低估了数据安全的复杂性,也容易让组织忽视自身的安全责任。

大众设想:

“搞了可信数据空间,就不会有泄露、越权、合规风险。系统会自动帮我们搞定一切安全问题,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用数据了。”

残酷现实:

可信数据空间不是安全的“银弹”,它提供的是一套流通安全的“框架”和“工具”。

它能确保数据在有规则、可追溯、可计量的前提下流动,极大地提升了协作安全,但它不能替代组织自身的安全责任和运营能力。

可信空间主要解决的是**“流通中的安全与信任”**(如身份可信、访问可控、使用受限),但它无法解决:

参与方自身基础设施被黑客攻破(基础设施安全)。 内部员工恶意泄露数据(人为因素)。 数据源头本身质量低下或被污染(数据质量)。

就像高速公路再完善,有再多的摄像头和交规,也挡不住有人酒驾。

正确认知:

可信空间提供监控与规则,但不能替人守法。它不是防护罩,而是红绿灯和行车记录仪。

误解九:“可信 = 技术问题”

这是最致命的误解,它导致了资源投入的严重错配。

大众设想:

“可信空间是IT项目,是技术部门的事。找个大厂,买套系统,堆上最先进的技术,就搞定了。”

残酷现实:

可信的本质是治理问题,而非技术问题。

它涉及责任界定、授权机制、合同规则、审计追责、利益分配。技术只是让信任“可执行”、“可度量”的工具。

看看真正的可信空间需要什么:

法律层(25%): 数据使用协议范本、责任边界界定、争议解决机制。 机制层(30%): 多方治理委员会、授权审批流程、成本分摊和收益分配规则。 组织层(20%): 独立运营主体、跨部门协调机制、专业人才队伍。 技术层(25%): 身份认证系统、访问控制引擎、审计追溯平台。


技术只占25%,其他75%是治理。

真正的可信空间,是“法治+机制+技术”三位一体的体系建设。只谈技术,不谈治理,就是空中楼阁。

结论:可信,不是技术,而是秩序

可信数据空间是一场从“技术安全”走向“制度信任”的深刻转型。

它的意义,不在于建了多少节点、上了多少链、跑了多少次联邦学习,而在于:能否让数据在跨主体间,可控地被用、可计地结算、可审地追责。

请记住这三个思维转变:

忘掉“技术指标”,关注“信任水平”

不要问部署了多少区块链节点,要问建立了多少方之间的有效互信关系。

放弃“系统思维”,重建“机制思维”

不要想着建一个大平台解决所有问题,要想着设计一套让各方都愿意遵守、且能被强制执行的规则。

不要问用了什么技术,要问界定了什么责任

不要炫耀技术参数,要说清楚责任怎么分、权益怎么算、违规怎么罚。

在启动“可信数据空间”项目之前,请先问自己:

我们是在解决“信任”问题,还是在采购“技术”系统? 参与各方的核心顾虑(为什么不敢共享数据)是什么?我们目前的方案能解决吗? 数据使用的授权流程、审计机制、责任界定清楚了吗?是由技术自动执行,还是依赖人工审批? 如果发生数据泄露或纠纷,我们有可执行的追责和补救机制吗? 这个“空间”是某一方控制的平台,还是多方共治的生态?

如果这五个问题没想清楚,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摆设。

可信数据空间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技术的炫目,而在于它让数据流动变得可治理、可信赖。

这很难,很复杂,也不性感。

但只有回到常识,直面这些复杂的治理问题,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进入一个——“敢用数据”的时代。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进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