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数字化转型的领导力——爵士乐领导力

时间:2022-03-02来源:为你披衣浏览数:179

引言

90年代初,时任波士顿咨询公司CEO的John Clarkeson就提出一个大胆而具有预见的想法:‘未来立于不败之地的组织应更像一个爵士乐队......领导应该融入群体......不能依赖于决策制定中的绝对权威......利用不同观点间的冲击......整个团队再也不分你我......’

时间退至公元前500年,东方先哲老子便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等概念,暗合了领导力的顺应自然、还政于民、为而不争。

跨越古今中外,当西方现代音律之美遇上东方古老哲学智慧,其中蕴含的领导力及管理思维何其相似。

为何重提爵士领导力

从外部来看,全球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新经济企业带动商业环境创新颠覆,而企业在敏捷智能的组织转型下,要求领导力开放协同、推动 “自驱”,加上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对领导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内部来看,企业存在“共创”、“共振”、“共荣”的困境,其中领导力难辞其咎。第一,面对变革,许多企业应变不力、难以共创。第二,在团队合作时,企业往往协同不畅、难以共振。第三,员工激励时,授权不足、难以共荣。

上述外患内忧需要领导力的转身和升级:更强的内聚力、更高的原创力、更广的包容力。而爵士领导力则高度匹配当下应变、创新、开放、敏捷的竞争环境,也完美实现了高手集结团队的共创、共振和共荣。

何为爵士领导力

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南部新奥尔良市为源头,爵士乐就以其“具有摇摆感的即兴”,富于变化和个性色彩,而在音乐丛林中备受瞩目、屹立不倒。

仔细观察爵士乐团的准备和演奏,我们发现其具备五大行为特征“MAGIC”(参阅图1),从而完美创造多点协同的即兴表演。相应的,我们建议领导者将这五要素作为行动指南,以加速转身。

1、刻意打破旧习、创作去中心化

“从来不要用一样的方式演奏同一首曲子”歌手Louis Armstrong的一席话将爵士乐手刻意打破习惯、拒绝循规蹈矩的独立精神彰显无遗。

为了呈现精彩纷呈的原创佳作,爵士乐手普遍在深度、广度和角度三方发力:扎实的基础训练,如枯燥的基本和声和调式理论学习; 依靠多听、多练、多碰撞,识别和掌握更多风格、律动、solo、音阶等模块化元素和常见组合方式,借助大量吸收与练习内化成一种反射行为,便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作曲(“即兴创作”); 通过改变环境,迫使团队丢弃惯性程式,尝试不同路径。

爵士乐的即兴创作并非完全是乐团领队一人的意志或在领导者的“授意”和严谨指挥下进行,而是一种去中心化、人人可为、人人愿为的共同创新,相比中央集权、被动式的创新,爵士乐团所产生的创新能量更为巨大。

2、最简充足框架、热忱激发自治

如同演奏家Charlie Parker 所言“只要给我八个小节,我可以将所知道的一切表演出来”——爵士乐手持有简约但充足的乐谱做指引,以此构成授权自治的最简框架,从而实现“有限框架内的无限自由”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和谐统一”。

爵士乐手激发自治的根源首先来自对音乐源源不断、无法遏制的热忱。其次,领队的“定调”确保大框架犹在。此外,如果乐团由一群非常有能力的音乐家组成,那么领队将倾向于设置更简化的框架。领队还往往在演出前精心挑选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每位乐手的喜好风格、弹奏习惯,以此 “将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

3、交响规划大局、适当共享领导

爵士乐团的灵魂人物常常是身兼召集人和作曲人的乐团领队,负责编制演奏风格、配器方式、和弦主题等“交响化”规划。

而真正演奏时,不同于交响乐团的指挥成为众人焦点,爵士乐团的灵魂人物隐匿于团队中,取而代之的是“适当共享的领导力”的产生:每位成员无主次之分,交替solo、焕发光彩;伴奏时则快速转换为支撑配合的角色。

领队作为“隐形掌舵人”,必须具备更多的实战经验、更全面的专业沉淀;善于辅导催化,能在排练中帮助释放乐手的个人特色和团队的音乐张力;对团队目标(共创好音乐)的热情要超越私利,不因个人成就欲落入对他人即兴的指手画脚中。

对团队成员,在适当的共享领导中,核心难点是如何甘为陪衬、互相扶持,甚至是身为伴奏者,通过音乐向独奏者传达建议。这取决于两项能力:善于赏识、进退自如的个人修养;以及精通广博的乐理乐器知识,敏锐地判断如何互为承接。

4、视错误为无物、化错误为转机

正如Miles Davis所言:“任何错误都能化为爵士......别害怕犯错,世上本就无错误之说。”爵士乐认为,错误只存在于传统音乐和固定制式中,今天的不拘一格、将错就错可能会铸就未来的创新华章,即“错误”反而能激发即兴。

在乐手们管理“错误”的过程中,有三方面行为要素至关重要。

积极看待:重识“错误”——错误并非不可原谅,并非“下次要避免的教训”,反而不破不立;在对待错误上也不仅是“容(忍)错”,而是进一步“融(合)错”,使其变为创新的契机 。

主动对待:提前探索灵活应变的多种可能性。看不见的舞台背后,是爵士乐手日积月累地演习“错误”,从而磨练出一套 “转危为安”的技巧:爵士乐手在练习时经常将不同琶音放到同一和弦里实验。

趁势应变:乐手在遇到技术性错误和突发状况时,也是对其是否具备巧妙借势、浑然天成改变演奏策略能力的考验。

5、深度聆听响应、动态网状沟通

爵士乐没有指挥作为信息集中处理和决策的中枢,同时乐谱也只具有框架性指导意义,因此需要乐团成员在演出中建立持续即时的沟通,彼此应和,才能交织融合为连贯的音乐篇章。

相比线性沟通的上传下达,爵士乐团的网状沟通效率异常之高:这种沟通是即时性、社群化和心照不宣的,演奏各个乐器的团员在同一沟通场景内,所有交流都在音乐的流动中同步、自然地发生,这其中倾听、响应两个环节不可或缺。

为了提升聆听能力, 乐手们需要掌握多种乐器及其演奏原理。乐手们还需要彼此熟悉、建立音乐默契。在演奏中,乐手还需要不断把同伴的旋律和节奏主题作为制约因素来指导自我,即一边感知和预测他人、一边调整和演绎自己的演奏细节,这要求乐手具备动态同步处理信息、独立决策、以及相互挑战、反馈和纠偏的能力。

如何践行爵士领导力

从宏观业务环境的视角,爵士领导力有其适于应用的组织场景(参阅图2)。

从单一组织的视角,在实施“一体两面”的“爵士大乐团”领导力时,应当整合爵士领导力和交响乐式领导力的各自优势,形成交响与爵士领导力的共鸣:具体而言,爵士领导力宜应用于高管团队、前端团队、创新业务团队等需要快速应变的组织,交响乐式领导力更适用于基层团队、中后台团队等聚焦能力建设和规模效应的组织(参阅图3)。

最后,从领导者个人视角,我们认为,当代领导者如需践行爵士领导力,必须心态、思维、行动“三位一体”、全面转型(参阅图4)。

爵士领导力的东方式挑战和应对

爵士乐虽是舶来品,但其展现的领导力并非只适用于西方,事实上中国企业当前的发展环境可能更加需要其助力。跨界回溯到东方古代哲学,会发现相较于儒家的“德治”、“礼治”及法家的“法治”、“权治”,道家的“无为而治”概念则较为强调不要刻意的“为”(但也不是刻意的“不为”),意即不要违反人、事、物的本性,而是依照自然客观的自有规律发展。受道家顺其自然、不拘一格、顺势而为、还政于民、为而不争等思想影响,其提倡的管理方式也相对自由活泼,给予更多自治,这与爵士乐趁势即兴、全体共创、共享领导、激发个人自由意志等侧重以人为本的“内驱”领导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无意引起对诸子百家的学术讨论,然而,以爵士领导力和《道德经》为代表的以人为本、去中心化、“自时代”(自动自发自律自治)、服务式领导的管理思想将为大势所趋,处于组织变革和领导力困境中的中国企业可将之视为一种领导力新解,另辟蹊径、不妨一试。

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在这个愈加难以预测的世界局势与商业环境里,我们相信爵士领导力会成为引领新一代组织和人才的管理模式,而能否娴熟掌握也为广大领导者提出了新命题。

本文节选自BCG最新发布的报告《当爵士乐遇见<道德经>:“自时代”的领导力新解》。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进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