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2-03-30来源:强颜欢笑浏览数:176次
编 辑:彭文华
来 源:大数据架构师(ID:bigdata_arch)
前些天,有客户问我,数据治理到底该怎么做?这个问题问的我是一时语塞。因为是在客户现场,我只能根据他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了一个方案。不过,这客户还真的是做了一些工作,然后就开始讨论起来:那谁谁谁,都是这么做的,我们能不能也这么做?说实话,我是比较喜欢这种客户的,因为这代表他在思考问题。我最害怕的客户是把你丢一边,啥支持也不给,最后管你要高质量的结果。这八成是要坏事的。当时跟客户聊了很久,但都是聊到哪算那,也不系统,今天趁着有点时间,整理一下,贡献给大家,仅供参考。共分为8种方法,分别是:顶层设计法、技术推动法、应用牵引法、标准先行法、监管驱动法、质量管控法、利益驱动法、项目建设法。事先声明,这些方法论都是向各位大佬学习来的,也有部分是项目中实操得来的,并非老彭原创。
1
顶层设计法顾名思义,顶层设计法就是先做一个数据治理顶层设计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执行即可。做过咨询的彭友都知道,顶层设计、战略咨询都会根据战略目标拆解KPI,然后设立对应的支撑项目,并且根据优先级别进行排序,最后形成一个执行的路径。今年做什么,明年做什么,先做啥,后做啥,都规划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后就按图索骥就行。大致的逻辑就像下图一样:PS: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一定从数据战略开始:数据战略从制定到落实的8个要素
2
技术推动法
有敏感的朋友已经察觉出来了,这里叫“技术推动法”,而不是技术引领啥的。其实这种方法是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数据治理方法。要说原因么,其实很简单,因为数据治理项目大多是在信息部门立项和实施的。既然是技术部门的事儿,那当然是技术部门推动了。讲真,我见过太多类似的事情,很少有效果很好的。《华为数据之道》里说要“业务主导”,话是真没错,但几乎没有做到的。原因很简单,屁股决定脑袋。业务负责人的主责主业是搞业务,根本不会野不可能要主动做数据治理的事情。技术驱动的套路没啥说的,就是针对数据问题,从技术层面进行解决。套路就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逻辑,立个项,做调研,各种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各种开发、集成、测试、部署,然后验收。3
应用牵引法
如果说技术推动是小孩推车,那么应用牵引则是壮牛拉车得心应手啊。有应用在前面牵引,后面的各种事情就显得非常自然。很多企业建数据体系都喜欢先弄一个大屏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没有“用”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大屏虽然用户比较单一,实用价值比较低,但毕竟还是有使用场景的,比单纯没有使用场景的纯技术开发建设强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是这种方式做数据治理,始终还是会陷入到片面、局部胜利的结果。有应用的地方,数据质量就能得到治理,没有应用的数据质量就没人管了。
4
标准先行法
讲真,标准现行法的真实案例我只遇到过极少数的几个,其中就有某部委。我当时接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把甲方情况跟彭友们分享,他们都惊呆了!居然有这么好的客户!甲方在建业务系统的时候,把数据标准和业务系统绑定起来。所以他们在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就已经把所有的数据标准都已经建立好了。我过去的时候,发现数据治理真的就这么简单,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纯技术活儿,不用考虑人的因素。所有表都是按照统一的数据模型建设的,所有字段中的键值都在最新发布的数据字典里,甚至为某个“主数据”单独建了一套管理系统。我过去就是按照标书里的要求,建库建表,开发ETL,把数据收上来,然后整个规则引擎,按照配置结果,自动计算数据质量,定期出数据质量报告。5
监管驱动法
这个好理解,就是强监管。强监管通常是上级单位发政策,下级单位执行。而且做不好,还会有惩罚。老彭以前分享过《数据治不好,有啥后果?罚到你破产!!!!》,实在是太恐怖了!一单罚上千万!银行、保险等强监管的行业就是跟着政策走的。不好好做数据治理,不按照EAST、1104的要求报送数据,罚单马上就来。不要想着随便糊弄,有本事就造全套的假数据,假的跟真的一样的那种,表间勾稽关系无误,各个维度都找不到破绽的那种。当然了,在企业内部其实也可以执行这种强监管的模式,但这需要“特权”。这个前提通常很难达到。有种取巧的方法,就是贯标。比如现在国家在推的DCMM贯标。嗯,彭友们要过DCMM记得找老彭哈~~~贯标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把“贯标评级”列到组织年度目标中,这样就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巨大的“势能”,形成强监管的态势。当我们把“DCMM贯标”这根大棒挥舞起来, 自然比某个部门或者某几个部门推动数据治理强太多了。我们给某企业做DCMM贯标的时候,发现技术部门早就制定并颁发了数据安全的制度、流程。但是跟大多数企业一样,发完之后就成一纸空文了。业务觉得安全管控太费事了,压根就不执行。现在不一样了,技术部门借着“贯标”的理由,要求业务贯彻执行之前发布的制度和流程。业务虽然不情不愿,但是贯标是企业级目标,大家不得不做,也就半推半就的推行起来了。6
质量控制法
质量控制法其实是没有办法,也算是数据管理早期的雏形。因为说起来,数据管理理论体系往前追溯,其实是来自于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TQM(全面质量管理体系)、CMMI(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不只是软件哦!),都属于通用管理体系。ISO9000后发展出ISO8000(数据质量管理标准体系),TQM延展出TDQM(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而CMMI协会也在2014年推出了DMM(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这是数据领域质量管理体系。中国则参考CMMI等一众数据管理体系,在2018年正式发布数据管理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国家标准,这是后话了。与其他行业情况一样,质量是绕不过去的关。不管是做业务的,还是搞技术的,相信各位彭友没少为数据质量的问题挠头。质量有问题,数据就没法用,甚至会影响错误决策。于是,迫于各种数据质量问题,企业内外部才认真对待,逐步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以数据质量问题为牵引,综合使用元数据、主数据、数据标准、制度规范等各类手段,“建”以致用,自然就不会出现用不起来的情况了。
7利益驱动法
利益驱动法其实也很有意思。这是我偷偷观察并总结的招,而且这招貌似特别好用。其实说白了,也没啥,就是一招:以利益共享为根本,以“成就”为导向,建立一个符合部分核心人员利益的目标,然后推一下就行了。具体的操作手法有很多,比如成功案例法、合作致胜法、评奖法、出书法、会议法等,还有互联网企业保命大法“开源法”。不能再细说了,再说就会被灭口了。总而言之,这个事呢,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具体的呢,大家也都看得到。可能,你听的不是很明白,但是意思就是那么个意思,只想说懂得都懂,不懂的我也不多解释,毕竟自己知道就好,细细品吧。详细情况你们自己是很难找的,网上大部分已经删除干净了,所以我只能说懂得都懂。关键懂的人都是自己悟的,你也不知道谁是懂的人也没法请教,大家都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懂.........我不说了,别打我脸8
项目建设法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弄个数据治理项目,慢慢建设。其实数据治理这件事情开展到现在,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流程了,相关产品能力也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之前参与的项目,基本上覆盖了数据全流程,什么数据咨询、数据采集、共享交换、数仓、数据标准、元数据、主数据、数据质量、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等等。目前效果比较好的,是咨询和实施结合起来做。做个咨询,对数据现状进行盘点,全面掌握企业未来的战略和目前的现状,然后根据数据管理体系,做出差距分析,拟定具体执行的工作任务,根据时间进度安排,拆解并规划项目。写在最后的话
上次发文,居然还有彭友催稿...我平时也没空抽出很多时间慢慢写。总算是牺牲周末的时间,好好整理了一下。反正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其实做事情,无非是要用各种力量。要么用自己的力量,要么用别人的力量。只要有施展的空间,事情还是能办的。就怕空间也不给,力量也不支持,那就是死局。你见过啥好妙招?分享一下呗?PS:推进数据治理有多种套路,搞垮数据治理有着一招就够了:数据治理项目失败,90%都是被这样搞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