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2-04-19来源:别惹我我是男神浏览数:155次
当你一只脚踏入公司的数字化改造时,就已经进退两难……
记得每次买手机的时候都很纠结,新款要么太贵要么抢不到,而老款看起来是够用了,但心理上又感觉不够得劲。公司要做数字化改造,很多时候和买手机的心态是一样的,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不懂怎么做才更稳健且性价比更高?
想了许久,引入一套系统后按理说是要用很久的,所以还是要稳健点慢慢来。同时过度追求稳健又很容易陷入自我矛盾之中,很可能变成最后关头胡乱选一个。
反复纠结,草率决定,然后迅速后悔。
01:高大上向朋友咨询要买什么手机的时候,有人推荐小米,有人推荐华为,也有果粉推荐买国产手机别来问我,他们根据自身的经验以最大诚意给了我中肯的建议后,我更加不懂怎么办了。
而对公司的数字化而言,很多时候也变成了个人感受加类似手机跑分的方式来对比优劣,喜欢用技术的先进性,成功案例的代表性等来证明,变成一种像数字的游戏。这个系统的技术更强,采用了一些更先进的XX架构和XX底层设计,能够优化业务更加敏捷,还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变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等。在介绍各种高大上功能的时候,基本没有人愿意在和你签订合同前先帮你做下调研,告诉你适不适合这个产品。
数字化的工作不应该是数字的游戏,如果我们看重的是案例,那么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是被包装过的,就好像 “我们的国足至今仍然在世界杯上,对阿根廷、英格兰等列强保持着不败纪录”一样,足够自嗨说得也完全正确但是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那么可以不刻意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只从内部出发吗?用心的把底层需求分析清楚,把核心矛盾解释清楚。从技术稳定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出发,从运用“低端”的技术开始,只要求够用就行?
从自身出发洞悉内部的需求,确定数字化项目的价值,再从细节中稳定优势,力求看得更远。但道理好像都是相互矛盾的,当我们按着这条路走,希望用最廉价的方式达到最大的效果时,很可能又因为廉价的东西让我们的个人尊严难以把守,又或者因为低成本的投入导致关注和支持不足,其结果往往被人忽视,因无法获得合理的收益和满足感而难以为继。
高大上的东西有的时候很虚,但在事实面前,它不只是聊以自慰的外套,更是让你不容易碰壁的法宝。
我们每增添一个东西,不管是花钱买的,还是别人送的,从得到的那天开始,我们拥有的每一天,都在对它付出维护和管理的成本。而要对得起它,它需要有一个咋咋乎乎可以唬住人的外套,也需要有清晰明了的内里需求分析。
02:自负 很多技术的进步,我们看不到或者不在乎,但就好像我们以前都觉得美国好,现在又都觉得美国不好了一样,不是可以靠个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的。是机器设备变便宜了,是软件服务变更好了,是劳动力变贵了,是企业对质量的要求变高了,是经营压力变大了,才导致了我们也不得不被动的去迎接这份技术的进步。我们做选择时的优柔寡断是因为目前的认知不够深刻,还处在好奇的阶段。当我们不断被反向输出时,总有一刻我们独立的判断和见解会不甘寂寞。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你觉得辽宁号航母上最多可以停多少架飞机?不需要你给出准确数据,只要给出一个数字区间保证涵盖这个正确的数字即可。
(请先在你心里给出一个数量区间,再继续往下看……)
那么在你心里一瞬间滑过的答案是怎样的呢?
其实要保证百分百涵盖,这个区间应该是1架到1百万架,越离谱的数字才越能保证正确,但很明显当有人问你问题时,我们会自然而然结合自身经验的判断来做出回答,即便这个答案你也不敢保证是正确的。这种感觉有点像去问路,有个热心的路人信心满满的给我们指了一条相反的方向,我们还不能责怪它,毕竟是出于好心且没有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好处。
人的潜意识里有自负的因子,当我们想知道数字化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时,我们会不自觉的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关注趋向于我们认同的答案,然后越关注,认同的答案出现的就会越多。最后终于从应用新颖性、技术角度、甚至理论的高度找到了‘我们想要的答案’,但也可能从此失去了对事实真相的判断。
03:反思中前进 对于数字化这种相对比较新的东西,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当大家的需求认知基本接近时,或者因为时间的力量趋同时。技术领域才会越发成熟,技术的水平才会逐渐显得重要起来。记得刚开通公众号的时候,一直很疑惑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把简单的事情说得那么复杂呢?明明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情,非要长篇大论搞得很不可思议的样子?
现在想来其实不是他们想要搞得复杂,是因为大道至简的背后是认知至繁,没有经过长篇大论的认真思考和梳理,没有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问题,是很难做到知行合一的。只有当了解得足够深了,后面的决策和执行才能够更加从容,才能不轻易相信权威而被人拐跑。
说的复杂是因为大家都还在摸索阶段。在需求没有了解清楚时,偶尔显摆下技术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讨论,不断用错误的观点来驳斥另一个错误的观点。因为大家基本能够认同数字化是必然要做到的事情,所以即使过程再曲折,哪怕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方法,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成功也是可期的。
在这个不断反思的前进过程中,不要过分的重视去收集各方的资料和新鲜的理论,需要逼迫自己变成常常输出解决方案的一方。我们经常看到的听到的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你要相信这都是为了这个行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和使用时,只需要以最简单的能以人类好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就行,而至于高上大的包装,就让这个行业的先驱们去包装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