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数据治理不是买软件!花百万买工具,却栽在这套流程上

时间:2025-08-12来源:亿信华辰浏览数:3

据Gartner调研,超70%的企业在数据治理投入中,60%以上预算用于工具采购,却仅有15%的项目能达到预期效果。问题的根源,就藏在 “重工具轻流程” 的致命误区里。

一、为什么 “买工具≠做好治理”?
很多企业对数据治理的认知还停留在软件采购阶段:认为只要引进一套功能齐全的工具,就能自动解决数据质量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但现实是,工具本质是执行载体,若没有清晰的流程指引和协同机制,再先进的软件也会沦为 “电子台账”。

以某能源集团为例,他们采购的工具包含元数据管理主数据管理等模块,但上线前既没有梳理过 “生产数据 - 财务数据 - 销售数据” 的跨系统流转规则,也没明确 “业务部门提需求 - IT 部门配规则 - 管理层审批” 的协同流程。结果业务部门觉得 工具界面太复杂,不如Excel顺手,IT 部门抱怨需求天天变,规则根本配不完,最终工具成了面子工程。

数据治理的本质是通过规则约束行为,工具只是将这些规则数字化的手段。就像盖楼时,若没有先画好图纸就买齐了钢筋水泥,最终只会堆成杂乱的建材市场。

二、正确顺序:流程设计→组织协同→工具适配
真正有效的数据治理,需要遵循 “流程设计打地基 - 组织协同通脉络 - 工具适配填砖瓦” 的递进逻辑。

1. 流程设计:先定 “怎么走”,再想 “用什么走”
流程设计的核心是明确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规则。以能源行业为例,需重点梳理三条核心流程:

数据采集流程:明确传感器数据、SCADA 系统数据、ERP 系统数据的采集频率、清洗标准(如温度数据小数点后保留几位)、责任部门(生产部负责传感器数据,IT 部负责系统对接);
数据应用流程:定义 “销售部门取数需通过主数据平台申请→IT 部 48 小时内审核→通过后开放只读权限” 的标准化路径;
问题追溯流程:建立 “质量问题(如客户名称重复)→系统自动定位责任环节(是销售录入错误还是主数据未同步)→3 个工作日内整改闭环” 的追责机制。
某头部能源企业的实践证明:在工具采购前花3个月完成全流程梳理,后续工具配置效率提升40%,业务部门接受度从20%跃升至85%。

2. 组织协同:让 “数据 Owner” 从 “虚职” 变 “实权”
流程设计再完美,若没有组织保障,也会卡在 “谁来推动” 的环节。很多企业的 数据治理委员会只是挂名,IT 部门和业务部门互相推诿:业务部门说 “数据是 IT 管的”,IT 部门说 “业务不配合,规则定不了”。

正确的做法是建立 “三级协同机制”:
决策层:由分管副总担任组长,每月召开治理例会,审批重大规则变更(如主数据编码规则调整);
执行层:每个业务部门指定1名 “数据 Owner”(如销售部选资深客户经理),负责提需求、核数据、督整改;
支撑层:IT 部门设立 “治理运营岗”,专职对接各部门需求,定期输出《数据质量红黑榜》推动改进。
某地方电网企业通过这套机制,将主数据一致性从58%提升至92%,工具使用率从30%增长到80%。

3. 工具适配:让工具 “长” 在流程上,而非 “套” 在流程外
工具的价值,在于将流程中的人工操作转化为系统控制。因此,工具选型需紧扣两个原则:

功能匹配:优先选择能覆盖流程关键节点的工具。例如,若流程中 “质量问题追溯” 是核心,需重点考察工具的 “问题根因分析”“责任环节定位” 功能(如亿信华辰睿治平台的元数据血缘分析模块);
灵活扩展:预留接口应对流程迭代。能源行业受政策影响大(如双碳目标下新增碳排放数据管理),工具需支持快速配置新规则(如自定义质量校验规则、新增数据分类标签)。

某新能源集团在工具采购前,先基于现有流程梳理出23个关键功能点,最终选择的亿信华辰睿治数据治理平台不仅覆盖了全部需求,还支持后续流程扩展,上线1年内已迭代4次规则,真正实现了 “工具为流程服务”。

数据治理不是买一套软件的交易,而是重塑企业数据管理能力的变革。当企业不再把工具当救命稻草,而是先想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谁来解决、怎么解决,数据治理才能真正从面子工程变成里子能力。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进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