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2-07-09来源:蓝颜浏览数:149次
无论是火电煤耗优化,或新能源系统提升消纳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都将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而在用能侧,如今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有主动降碳降能耗的需求,如果未来能为其打造一个以效益为抓手的节能降碳方案,不仅将助力双碳战略实现,也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增量效益。
两端发力,新技术大拓应用空间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双碳”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供能企业与用能企业等关键参与方的相向而行。李硕对此提出了“两端发力”的观点,即供能侧和用能侧要同步发力。从供能侧来看,无论是火电煤耗优化,或新能源系统提升消纳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都将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而在用能侧,如今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有主动降碳降能耗的需求,如果未来能为其打造一个以效益为抓手的节能降碳方案,不仅将助力双碳战略实现,也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增量效益。李硕表示,“我们对于未来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信心。在解决多目标、复杂动态等这类难题时,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他进一步分享到:在供能侧,传统火电作为非常重要的保供主体,仍然有优化空间。
我国北方地区某火电厂发电机组的空冷岛设备,在云智一体技术帮助下,目前已实现1度电可节省1.55克煤,如果应用在全国的空冷岛设备上,每年有望减排600万吨二氧化碳。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尽管供给充足,但面临时间空间不均匀带来的大挑战。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把具有较多不确定性的新能源通过技术转换成可靠稳定的能源,当供给变得可靠可预期,整个新能源的消纳比例就会大幅度提升。在用能侧,解决一个工业园区这样小型系统内的用电需求的平衡预测,已经具备了可行性。一个工业园区或经开区里的几千上万家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来制定一个系统级的生产计划。而这可以理解为,不仅用数字化手段来协调生产,又同时获得了比较便宜的电价。这本质上是用能侧与供能侧在数字化建设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的产线可以基于电价和用能目标去开动、调配,并同时实现了比较好的成本节省。
双向奔赴,为“双碳”创造更多可能
在李硕看来,“双向奔赴”正逐渐成为“双碳”领域里的一项重要共识。一方面,这指的是供能侧和用能侧的相互奔赴。由于当前供能侧和用能侧的数字化发展程度不够高,两边很难产生实时的、系统的、智能的对话。未来随着整个数字化进程深入,供能侧和用能侧将通过数字和系统对话,让供需平衡和能源使用达到更高水平。另一方面,拥有先进技术的平台企业、创新企业,与生产制造业企业和一些传统行业企业,也需要双向奔赴。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不同知识领域、不同行业里积累的大量知识需要一起进行融通创新,这种融通创新靠单方很难完成。因此,掌握新技术的科技企业和传统产业企业能够实现双向奔赴显得至关重要。如今,依托技术创新解决“双碳”问题已成为业界一大共识。越来越多企业正在AI等技术帮助下加速推进绿色转型。
但“双碳”任重道远,企业也需要更多动力。“呼吁各位专家和领导未来在产业政策、投资方向上,对于用技术完成自身降碳,又能给整个系统带来效益的企业出台更多一些鼓励的政策。”李硕进一步表示,“这有望将更多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纳入到新的激励体制里,让他们更有动力完成自己的优化。大家都能做好之后,我们整个系统化的目标才能实现。”以“3060目标下的双碳大转型”为主题的全体大会,是2022财新夏季峰会的核心环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先生;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等行业重要嘉宾同场交流,为“双碳”事业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