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的四大典型模式

时间:2024-03-14来源:为君司南浏览数:125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工程,企业规模越大、复杂度越高,推进的周期越长,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对确保项目的持续推进和一致性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企业采取了不同策略。

01.以灯塔工程和业务流程为重点的点-线模式

在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原则上,京东方以“一个、数字化、可视的京东方”为目标,整体规划数字化变革的战略蓝图,“一个”是归一化管理,建立航母事业群专业化、集约化的业务管理体系,使各业务协同运作、发挥规模优势;“数字化”是推动业务流程化、流程数据化、数据资产化;“可视”是按照公司运营体系要求挖掘数据资产的价值。

京东方的战略规划细化为两条落地途径:一是以建设灯塔工厂加速变革落地,通过建设数字化与智能化融合的标杆灯塔工厂,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运营体系相结合,形成系统方案落地。二是以流程为核心,推进集团范围内端到端价值流拉通,建立统一的架构体系、均衡各业务数字化管理水平,包括从市场到线索、产品开发、问题到解决等14个关键业务流程。

数字化变革项目规划站在经营管理高度,以业务战略为牵引,以拉通端到端流程为目的,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和优先级后再设立变革项目,每个项目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杜绝不合理需求,抓住主要矛盾,在变革行动前进行充分预研,变革成果以数字化产品为载体,真正赋能业务组织的价值创造。

02.以横纵贯通的指标分解规划模式

在向能源互联网转型过程中,海尔通过横纵贯通完整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引领数字化转型过程,横向指标涉及不同能源种类的使用评价,纵向覆盖“产品→产线→园区”各个环节,具体方法有外部对标(包括对标国家指标和行业优秀实践及领先指标);横向指标涵盖输入到输出全过程。

输入端,通过能源质量评价模型,对入厂能源进行测评,确保采购绿色高效能源,杜绝传输过程中的不必要损耗,建立能源转换效率评价体系,通过对工厂班组、设备能源转化效率进行网络评价,减少转换过程能源损失。

输出端,借鉴价值工程的思想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析分析等方法引入时间价值维度,对碳排放成本减少和优化的可持续效果进行评价,构建单台能源成本评价体系。通过对同一产品不同型号能耗指标、每一产线每台产品的能耗进行评价,推进工厂能源使用效率最大化。

03.建立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规划和总体架构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借鉴开放小组架构框架(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 TOGAF),并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一套与业务深度融合的企业架构规划方法;并聚焦装备研制核心业务,系统规划十四所面向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总体架构。

基于此规划方法,利用建模工具对架构愿景、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等进行建模,在模型基础上开展机会及解决方案分析,最终输出企业的数字化架构规划内容,包括愿景目标、总体架构、建设内容、实施路线以及保障措施五大部分。采用上述规划方法,十四所聚焦装备研制核心业务,构建引领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总体架构。

首先,细分装备研制的三大核心业务。经过现状分析,十四所主要客户订单和对应的业务形态有三种,包括研制类、批产类、售后类。研制类业务包含设计、仿真、单件生产、调试;批产类业务包含批量生产、调试;售后类业务包含备件生产以及质保期外的维护、维修活动。根据不同订单类型对应的业务活动跨度,十四所装备研制的全过程可划分为研发、制造、保障三大阶段。

然后,建立模型贯通的架构核心。根据装备系统工程要求,研发、制造、保障三大业务阶段的人员、工具、资源、方法、环境均有明显区别,各自的管理方式、业务目标、支撑系统等也不尽相同,各阶段分别实现“从用户需求到设计定型”、“从客户订单到产品交付”、“从保障定义到能力形成”的业务价值提升。十四所据此将研发、制造、保障三大领域的架构规划显性区分,并构成数字化总体架构的三大核心。

为解决三大核心业务领域之间融合贯通的问题,应用“模型驱动的系统工程”理论,将三大业务通过数字化模型进行横向贯穿,确保不同形态的业务活动和数据流前后双向全过程贯通,实现装备研制业务的整体价值提升。最后,构建矩阵式数字化总体架构。创新性地将研发、制造、保障核心业务与人、财、物、计划、质量、成本等管理要素交叉形成业务矩阵,构建横向产品“3大核心业务域”与纵向管理“N维管理要素”有机融合的“3+N”数字化总体架构。

04.用三级目标管理推动转型

山东海化以目标管理为导向,在“确保目标、奋斗目标”的基础上,设定了“展望目标”,提出了“确保目标是底线,不能突破,奋斗目标是任务,必须完成,展望目标是理想,力争实现”的总要求,并按照“三分三定”(即:分类、分级、分责任,定数、定时、定奖惩)原则,层层分解,逐级加压,形成了“一总六分”(一总:生产经营总目标,六分:安全、环保、生产、销售、费用控制、项目建设)的目标管理体系,并将生产经营指标进行分级拆解细化,精细管控,精准操作,精益求精,通过分目标的实现,确保总目标的完成。

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管理控制模型,将生产精细化管理作为生产核心管理手段,自动采集数据,后台分析数据,不断提升生产管理精细化水平,将“稳产、高产、优质、低耗”的潜力挖掘出来。

来源 | 老不懂课堂作者 | 董小英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进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