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5-08-06来源:CIO之家浏览数:2次
我们当初在数据中台犯的错,今天在AI大模型的浪潮里,似乎正在原封不动地再犯一次:我们极大地高估了它的短期见效速度,却又严重低估了它所需的长期建设耐心。更要命的是,我们总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天真地以为买个最贵的锤子(无论是中台软件还是大模型服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却忘了审视自家墙上到底有没有“钉子”,以及这面墙究竟是砖墙还是豆腐墙。
这就好比看病,你不能指望医生把上一个重感冒病人的药方,直接开给下一个得了肺炎的病人。病症不同,体质各异,怎么可能一方治百病?这种“拿来主义”的速成心态,正是数字化转型之路上最大的“心魔”。
当技术的光环褪去,喧嚣归于平静,我们终将直面那个最本质、也最磨人的挑战:如何让数据与智能,真正像水和电一样,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地融入业务流程,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要回答这个问题,靠的绝不是几场振奋人心的动员大会,也不是树立一两个看似光鲜的“样板间”。它需要企业里所有角色——从CEO到一线员工,从业务专家到IT工程师——能坐下来,用同一种“语言”对话,对齐颗粒度,看清脚下的路。
这很难,真的很难。但在当前的十字路口,这或许是我们能携手走出这片“深水区”的唯一路径。
01 企业架构:为巴别塔寻找一块罗塞塔石碑
在数字化转型的上半场,为了让业务和IT能“愉快地玩耍”,我们没少折腾。什么“业技融合”、“统筹规划”,口号喊得震天响。可一到落地,业务部门的“黑话”,IT部门的“术语”,数据部门的“模型”,三方各说各话,如同修建一座沟通的“巴abel塔”,谁也听不懂谁在干嘛。
最终的结果就是,业务、IT、数据三张皮,各建各的,互为黑盒。这才导致了当年建数据中台时,我们拿着“数据能力”这个锤子,满世界找“业务场景”这颗钉子的尴尬局面。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企业内部所有人,都用同一种语言、看同一张蓝图呢?
有。这就是企业架构。
如果说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那企业架构就是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图。它不是某个具体的软件或系统,而是一套成熟的、结构化的方法论。它的核心价值,就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共同的语义环境”,一座沟通业务与技术的桥梁,一块能破译所有“黑话”的“罗塞塔石碑”。
通过EA,我们可以把宏大的公司战略,层层分解,拆解到需要哪些业务能力来支撑,这些业务能力又需要哪些应用、哪些数据、哪些技术来实现。它让业务不再是“提需求的甲方爸爸”,IT也不再是“埋头开发的乙方工具人”,双方共同面向最终的商业成功,成为真正的战友。
面对AI大模型这种足以颠覆现有范式的新物种,企业架构这套方法论,更是将其从一个“炫酷的玩具”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工具”的关键推手。它能引导我们思考:
业务场景: 我们到底要把AI用在哪个具体的、能产生最大价值的垂直场景?
流程优化: AI应该如何嵌入现有流程?是作为一个“小插件”(嵌入式),还是一个“随身军师”(助理式),亦或是一个能独立作战的“数字员工”(代理式)?
在组织、应用、数据、模型、算力等各个层面: 我们现有的IT家底,需要做哪些调整和演进,才能平稳、有序地拥抱智能化?
有了企业架构这幅“导航图”,AI大模型的引入,就不再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豪赌,而是一次有计划、有步骤、风险可控的战略升级。
02 AI当成新技术:哪里下手最靠谱
让我们先放下那些关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宏大叙事,务实一点,就把AI大模型看作一项有特定优势的新技术。那么,基于过去近一年的实践和观察,哪些“钉子”最适合用它这把“锤子”来敲呢?
我为大家总结了三个高价值方向,并附上一个选择场景的评估清单,供各位参考。
场景一:跨越“鸡同鸭讲”的沟通桥梁
大模型最惊艳的能力之一,就是它那神乎其神的非结构化数据理解能力。图片、视频、PDF文档、会议录音……这些过去让计算机两眼一抹黑的东西,现在它能看得懂、听得懂,还能聊得头头是道。
这意味着什么?一线员工可以直接用自然语言,甚至是拍张照片,就和系统进行交互。业务语言和技术语言之间的天堑,正在被快速填平。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成本,将出现指数级的下降。
场景二:唤醒沉睡知识的“炼金术”
在那些高度依赖专家经验和知识沉淀的领域,比如质量管理、设备运维、研发设计等,大模型简直就是一位“知识炼金术士”。
过去,大量的隐性知识沉淀在老师傅的脑子里、散落在各种报告文档里。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大模型,将这些知识挖掘、整理、激活。比如,构建一个“质量风险知识库”,AI就能提前预警缺陷风险;融合“运维知识库”,系统就能实现故障的自诊断、自愈合。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有高质量的矿(知识)可挖。 如果数据底子薄、治理差,那对不起,这堂课迟早要补,谁也别想逃。
场景三:让自动化流程拥有“大脑”
传统的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就像个听话但有点呆的“工具人”,你让它点哪它就点哪,流程一变就立马歇菜。而“大模型 + Agent”的组合,则给这个工具人装上了一个聪明的大脑。
它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指令,而是具备了“认知推理 + 自动执行”的能力。面对模糊、复杂的任务,它能像人一样思考、规划、调用工具,然后完成任务。RAG技术的融入,更是让它如虎添翼,能处理过去自动化工具无法触及的灰色地带。
附:AI落地场景选择自查清单
业务价值: 够高频吗?降本增效的效果够直接吗?
技术可行性: 技术成熟度如何?实施周期长不长?数据能稳定供给吗?质量过关吗?
综合评估: 实施难度大不大?可复用性强不强?有没有创新性?潜在风险可控吗?
在当前阶段找到那个价值最大、最易实现的“锚点”,远比盲目追逐技术神话重要一百倍。
03 AI在重塑IT的未来
AI大模型它与以往的数字孪生、隐私计算等技术不同,它具有一种强大的普适性和连接性。随着Agent技术的成熟,我们正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范式转移:未来的IT系统,将不再是一个个庞大、僵硬的“信息孤岛”,而是由无数个可插拔、可组合的“能力组件”构成的生态系统。而负责将这些能力组件串联起来,去完成复杂业务目标的,正是智能体(Agent)。
想象一下,未来的IT建设,可能更像是玩乐高积木。
软件公司、企业IT部门: IT的核心工作,不再是交付一个大而全的软件系统,而是打造一个个小而美的、封装了核心领域知识的“业务组件”(比如一个“智能排产组件”、一个“精准营销推荐组件”)。你们的护城河,将是你们对特定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壁垒。
业务部门: 技术门槛被前所未有地拉平。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多地取决于你的管理水平、你对市场的敏锐度,以及你“指挥”这些Agent去组合、调用各种业务组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在这个新世界里,IT部门的核心职责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从系统建设者变为:Agent决策可靠性的守护者;高质量数据供给的保障者;高可用业务组件的设计和封装者。
人 + 规则驱动的传统软件模式,将演进为智能体(决策中枢 + 业务组件 + 知识库)+ 人(设定目标 + 关键干预)的全新人机协作模式。
写在最后
回过头来看,无论是当年的数据中台,还是今天的大模型,技术本身并无对错。真正的分别,在于我们使用它的思维方式。
是继续沉迷于寻找一把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锤子”,还是静下心来,为我们的企业绘制一张清晰、准确、着眼于未来的“总设计蓝图”?AI大模型的浪潮,既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也是一块检验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的“试金石”。
那些开始用企业架构的语言统一思想、规划路径的企业,才能真正驾驭住AI这匹奔腾的野马,最终抵达智能时代的未来。而那些仍在四处寻找“灵丹妙药”的人,很可能在下一个技术浪潮来临时,发现自己又一次站在了熟悉的“坑”边。
下一篇:无代码应用开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