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全程“零”编码,高效实现主数据模型、主数据维护、主数据分发、主数据质量的全过程管理,为企业主数据管理落地提供有效支撑,实现各业务系统间的主数据共享,保障企业主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一致性。
覆盖数据建模、采集、处理、集成、共享、交换、安全脱敏于一体,一站式解决数据开发所有的问题。
统一指标定义,实现“一变多变、一数多现”的数据管理效果,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保障和驱动效应。
企业级多智能体平台,低门槛搭建智能体,灵活编排流程,融合 LLM 实现“问数”、“问知识”
面向企业级数据资产交易运营场景,助力企业实现数据资产的价值挖掘、升值和资产变现。
时间:2025-08-21来源:选型宝浏览数:3次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低代码平台,主打的是动态可配置能力,讲究的是系统能力泛化。但随着系统能力越泛化,系统的业务属性也随之减弱,没有了业务属性,那么用户群体就开始模糊,什么行业、什么规模、什么场景流程仿佛都不再清晰,那面对的用户群体到底是谁?
带着这样的问题,无意间刷到朋友圈,某低代码公司的伙伴,正在宣传他们的产品,于是我们聊了起来。
产品真经:
“大厂商也在搞自己的PaaS平台,但是呢,基本都是为了满足现有标准产品外的个性化业务快速实现,你们的产品是打的哪块场景?能搭建出进销存吗?”
低代码伙伴:
“搭建进销存太简单了,很多他们标准产品,临时去解决个性化需求,目的是摆脱项目定制化比重过大。通过一个项目,使用我们平台,重构或者新建产品线。”
产品真经:
“我一直在思考,低代码产品泛化能力越强,市场定位就越模糊,是不是有思路在这上面找到定位?”
低代码伙伴:
“我们是低代码(开发框架)+无代码设计器(代码可视化编辑)一体化的。因为我们对每个行业的认知和理解深度,不可能像行业化公司一样,也就意味着我们平台的开放性必须要足够强(不以平台为场景核心,能让很多行业特殊交互组件在无代码能深度沉淀)。
目前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降低研发成本(低代码+可视化开发——通过使用预置模版和模版持续复用、避免重复低价值——前后端连调,通用权限、增删改查等)。降低交付周期(标准+定制无缝融合——标品继承定制项目,交付只要聚焦在个性化维度,让核心研发发挥最大价值——生产服务型企业人的成本)。
同时降低研发技术门槛与统一技术栈管理(前后端、数据库一体化开发,避免技术碎片化带来的维护问题),运维成本急剧降低。”
产品真经:
“所以你们解决的是开发和成本的问题,在这样的快速配置部署的背景下,有没有提供现成的行业Demo,打造类似应用市场?”
低代码伙伴:
“最核心的是解决自身标品+用户个性化无缝融合的问题。业务软件公司也是生产服务业,生产服务业最核心的就是人与交付时间的成本。
然后我们平台组件封装的越来越多,就是软件可配置能力不需要提炼到极致。(85%的可配置与95%的,难度差别太大)。”
产品真经:
“如果组件能再搭一下积木,形成应用,客户开箱即用,是不是更好?除了增删改查表关联这种基础配置,能实现复杂的场景,例如ERP中的MRP运算、存货成本核算等逻辑吗?”
低代码伙伴:
“没问题,这个就是我们核心的扩张能力。但是标准产品,一开始不能用无代码可视化去搭建。这样未来的扩展、技术的承载都会不行。我们新的项目或者标品,都是以代码的方式。”
一番交流下来,所以低代码平台的用户群体是谁?大家是否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