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传统BI已死,AI智能体袭来?

时间:2025-09-02来源:CIO之家浏览数:7

最近密集参加了几场由数据云服务商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一个惊人的共识被反复提及:商业智能BI)这个我们依赖了十多年的“数据驾驶舱”决策支持工具,已经名存实亡。这不仅仅是噱头。在我近期了解到的的几个大型企业架构咨询项目中,目睹了不同行业的巨头们在数据运营中的挣扎。他们投入巨资构建起宏伟的“数据湖仓”,精心设计了复杂的架构,最终却只得到了一堆看起来很美、但反应迟缓的仪表盘。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一边盯着屏幕上滞后的图表,一边凭借直觉和经验拍板决策。


花了最多的钱,建了最复杂的湖仓一体,却依然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做决策。

Gartner的数据无情地揭示了真相:即便有Power BI和Tableau这样成熟的工具,仍有高达58%的业务决策者,最终选择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数据。

为什么会这样?数据不被信任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层次的症结在于,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都只是洞察时间的缩短:让报表出得更快,图表做得更炫。然而,商业竞争的本质,早已从谁看得更快,演变成了谁做得更快。真正的胜负手,在于行动时间。

数据的价值不在于被存储和记录,而在于被执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行动系统,而非一个记录系统。那么,那座横亘在“洞察”与“行动”之间的巨大鸿沟,我们究竟该如何跨越?

传统的BI,本质上是一种“回看”的艺术。仪表盘就像汽车的后视镜,它能清晰地告诉你刚刚经过了哪里,却无法告诉你前方的路况,更不能帮你打方向盘。它提供的是一张静态的快照,而商业世界却是一部瞬息万变的电影。生成式AI的出现,像是给这面后视镜装上了一个语音助手。


以Snowflake的Cortex AI和Databricks的Genie为代表的新一代数据平台,正在用自然语言界面取代复杂的点击和拖拽。业务人员不再需要学习SQL,只需像和人聊天一样,就能向数据提问,快速获得分析和可视化结果。

“上个季度,华东区的A产品线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把它和去年同期的数据做个对比,并用图表展示出来。”

过去需要数据分析师忙活半天的工作,现在可能几秒钟就能生成。这无疑是一场交互革命,它极大地降低了数据分析的门槛,让“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的愿景离现实更近了一步。


生成式AI并非要取代商业智能,它只是将所有玩家拉回了同一起跑线。

生成式AI解决了数据交互的效率问题,让我们“看懂”数据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那个核心问题:看懂了之后呢?行动呢? 从生成一份精美的报告,到触发一个实际的业务动作——比如调整营销预算、优化供应链库存、或者给即将流失的客户推送挽留策略——这中间的距离,依然遥远。

如果说生成式AI是你的数据分析师,那么智能体(Agent)工作流,就是一支由AI驱动的、7x24小时待命的“数字员工”团队。这是商业智能领域正在发生的最深刻、最激动人心的变革。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系统不再是等你提问,而是主动监测业务生态中的各种信号。当它发现“华东区A产品线利润下滑”时,一个“诊断智能体”被自动触发,它不仅会拉取销售数据,还会自动去查询营销数据、供应链数据、甚至外部市场舆情数据,迅速定位到问题根源可能是“某次促销活动效果不佳,同时原材料成本上涨”。紧接着,它会唤醒“模拟智能体”,该智能体开始推演多种解决方案:“方案A:调整促销策略,ROI预计提升5%;方案B:更换供应商,成本可降低8%,但有3%的断供风险……”

这些方案会被提交给“决策智能体”,它根据预设的业务规则和目标(比如,利润优先还是市占率优先),向人类决策者提出最优建议,甚至在获得授权后,直接唤醒“执行智能体”,自动去调整营销系统里的预算分配、向采购系统下达新的订单。

这已经完全超越了“查询-分析-报告”的传统范式。这是一个由发现、分析、模拟、决策、执行构成的完整闭环。整个过程由多个AI智能体协同完成,它们跨越不同的业务部门和系统,自主地完成过去需要数个团队开无数次会对接才能完成的工作。

它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僵化系统,而是一个模块化的、可治理的分布式AI智能体网络。每个智能体都是一个专家,它们各司其职,又能无缝协作,共同服务于一个整体的业务目标。


麦肯锡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趋势,成功的AI转型需要“从孤立的用例转向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这正是智能体工作流的核心价值所在,它将AI能力深度嵌入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让测量与行动融为一体。

当AI从一个分析师变成一个决策者时,一个终极问题浮出水面:我们该如何信任它?把方向盘交给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员工”,这无疑是对企业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过去,我们“信任但要核实”仪表盘上的数字。现在,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信任机制。这种信任,必须建立在透明度、可解释性和强大的治理框架之上。我们需要知道AI每一个决策的依据,每一个行动的轨迹,并且能够随时介入和修正。

监管的缰绳也正在收紧。《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对高风险AI系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违规罚款可高达全球收入的7%。这意味着,任何想要拥抱智能体工作流的企业,都必须从第一天起,就把“负责任的AI”刻进自己的DNA。


普华永道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范本。他们推出的“智能体操作系统(Agent OS)”,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更配套了全面的“负责任的AI”培训计划,确保每一位与AI协作的员工,都清晰地理解其能力与边界。这种技术与人类监督的深度融合,才是构建可信赖AI系统的唯一路径。


从静态仪表盘到生成式AI分析,再到智能体工作流,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关于企业决策机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组织、流程和文化。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成功拥抱这一变革的企业,在生产力、上市速度和收入方面,实现了20%到30%的惊人增长。这是一个足以改变行业格局的巨大优势。

思想上要完成从“洞察时间”到“行动时间”的改变。 重新审视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应该体现在你比对手更快地将数据洞察转化为市场行动的能力上。

从小处着手,寻找灯塔项目。 不要试图一蹴而就,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超级智能体”。选择一个高价值、流程清晰的业务场景,比如电商的“动态定价”,或者制造业的“预测性维护”,组建一个包含业务、数据、IT的跨职能“特种部队”,用一个试点项目来验证智能体工作流的价值。


我们正在从一个移动优先、云优先的世界,迈向一个AI优先的世界。” 在这个新世界里,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你拥有多少数据,而在于你激活这些数据的速度。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进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