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2-02-21来源:空青浏览数:548次
数据中台为什么要建标签体系,分类它不香吗?在众多的数据中台的解决方案中,一个叫做“标签中心”或“标签体系”的应用,几乎成了数据中台的“标配”。乍一看,标签体系就像一个树状的分类。因此,有专家吐槽:“现在讲啥数据标签,数据类目,跟SAP Classification比真是弱爆了”。
注:SAP Classification为SAP产品中的一个分类系统,它支持以有序的结构将特定对象(例如,文章和站点)组合在一起。它的基本功能是为各种不同类型对象的所有属性特征提供存储库。然后将相似特征的对象分组到类中(“分类”对象),以便系统可以更容易地在事务中找到它们。
那数据标签到底是什么?它与数据分类体系相比,是“真的香”,还是“弱爆了”?标签,原意是标明物品的品名、重量、体积、用途等信息的简要标牌,例如:商品标签、图书标签、车检标签、文件标签、服装吊牌等。从这个概念衍生到网络标签,是人工或系统自动或用户自发的,通过相关性很强的关键字对事物或内容进行描述,帮助人们分类内容,以便于检索和分享。例如:我们也可以给“人”这个对象打上男人或女人,老人或青年的标签。可见,标签也有维度或分类,而属性也是一种标签。
前边的例子中,男人、女人,老人、青年,这既可以是对人的分类,也可以是人的标签。分类和标签有时候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分类可以作为一个标签,标签也可以抽象出分类。那么,分类和标签到底有什么不同?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网友的一个回答挺有意思的:分类由于只能隶属于一个,所以往往带有武断和不恰当的色彩,它是一个“is a”的问题,属于本质论的范畴,而对事物的“本质”的认定,严格来说,这事只有上帝才能做,换句话说,谁做都不合适。标签则不同,它是一个“has a”的问题,说某个东西有某种属性,要求就没那么严格了。笔者理解:分类是一种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一般按照一个或多个维度自上而下、从整体到明细的穷举,遵循“相互独立,完全穷举” 的原则。而标签是一种灵活的数据组织方式,放弃大而全的框架,基于业务场景自下而上地倒推标签需求。除此之外,分类和标签还存在如下不同点:1、分类一般是面向团队或组织的,注重标准化;而标签可以面向组织,也可以是面向个人,注重的是个性化。2、分类具有排他性,分类之间是独立的、不能交叉;而标签允许交叉,标签之间可以相互关联、相互依赖。3、分类体系需要事先规划,在标准化的框架下进行使用;而标签可以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允许随时添加。4、分类注重结构化,具有层级控制,是一个树状结构;而标签的结构是松散、灵活、开放的,整体看是一个网状结构。
来源:PMCAFF产品社区《知识管理——如何使用印象笔记的多级目录标签做知识分类管理?》
在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中,需要分类和标签结合使用,才能最大化发挥数据效能、挖掘数据价值。
上文中我们说过,传统企业的信息化使用更多的是分类体系,而标签体系是互联网企业的“致胜法宝”。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掀起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从技术侧来看,转型就是拥抱互联网,战略性的使用数据和IT。在这场数字化的变革中,数据中台被认为是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的新引擎。
来源:36氪研究院《2020年中国服装行业数据中台研究报告》
关于数据中台的文章,笔者也写了很多了,我们再回顾一下它的概念:数据中台是数据+技术+产品+组织的有机组合,是快、准、全、统、通的智能大数据体系。与数据仓库等传统数据工具相比,数据中台是一种新的理念,以“技术+业务”为双驱动,是企业开展新型运营的一个中枢系统。因此,如果你将数据中台定位成一个存数据、管数据的技术平台,那或许有“分类体系”就可以了。如果你的数据中台定位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运营中枢系统,要实现对前端业务的支持和赋能,那“标签体系”就是数据中台一个标配。原因前边介绍过,分类是自上而下的规划,侧重标准化,标签是自下而上的倒推,注重业务场景。
“数字转型,场景为王”,在“技术+业务”双驱模式的数据中台中,标签体系、数据萃取将助力企业运营转型升级。
写在最后的话
分类体系和标签体系虽各有各的适用场景和侧重,但它们都是企业数据中台理念落地的关键要素,帮助企业沉淀数据资产化,优化数据服务,助力企业落地数字化转型。分类体系能够帮助企业科学、有效的组织数据,规划标签类目;标签体系能够萃取和精炼数据服务,并对数据分类进行反向优化。在企业数据的管理和应用中,它们相互配合、互为支撑,不仅能够让企业有数可查,有数可用,而且能够让企业的数据用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