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零碳智慧园区:蓝图架构、核心能力、分类及核心场景、建设原则及建设路径……

时间:2022-01-24来源:落寂的人间浏览数:1229

       零碳园区建立在数字化全面赋能的智慧园区基础之上,数字化手段贯穿零碳园区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成为零碳园区的基本特征,因此零碳园区一定是智慧园区。零碳园区和零碳智慧园区为同一概念。

       零碳智慧园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融入“碳中和”理念。零碳智慧园区的实现,离不开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的支撑。同时,需要通过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碳要素智慧化管理,以在园区内部达到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实现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零碳智慧园区建设需要明确目标愿景和建设思路,构建零碳转型的能力保障,并依托关键技术和要素支撑,依据行之有效的路径持续推进。

       关于零碳智慧园区的内涵、建设思路等,业界还未达成统一共识。为响应“双碳”战略,探索提出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路径,依托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智慧园区专题组,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编制形成《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版)》(简称“本白皮书”)。

       本白皮书基于各相关单位的实践经验以及业内相关研究成果,探索提出了零碳智慧园区内涵与架构、核心场景、建设路径等,并总结分析了不同类型园区典型实践案例的经验,为零碳智慧园区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本白皮书为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将有助于推进“双碳”战略的实施。白皮书给出:

       1、零碳智慧园区概念内涵。(报告)认为零碳智慧园区是在“双碳”背景下,历经低碳、近零碳的动态演进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持续优化迭代,最终实现净零碳排放的一种园区发展模式。零碳智慧园区相较于近零碳园区要求更为苛刻,是指通过能源升级、产业转型等各种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实现园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

       2、零碳智慧园区蓝图架构。零碳智慧园区顶层设计系统融入碳中和理念,愿景目标决定了园区的理想和前进方向,强调“数字融汇赋能”,落脚点为“高品质发展”,建设理念明确园区建设的原则和要求,强调创新成长、绿色高效和以人为本,兼顾绿色与发展、兼顾生产和生态的全面规划。

       3、零碳操作系统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通过框架层、应用层、支撑层和物理层共同支撑零碳智慧园区建设,为零碳生产、零碳建筑、零碳交通等各类场景化应用提供通用的、可复制性的基础能力支撑,促进园区基于此操作系统开发碳排放、碳清洁能源等相关智慧应用,同时数字化赋能园区碳生命周期全程智慧监测与管理,实现园区内部管理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全联接,从过程和终端两方面共同帮助园区实现零碳目标。

       4、建设零碳智慧园区的核心能力。能源转型。目前,我国园区的供能以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通过能源转型,优化现有能源消费结构,提升现有能源梯级利用率,降低能源环节的碳排放成为零碳智慧园区建设的关键。零碳智慧园区能源转型重点从能源供给、能源综合管控两方面着手。

       应用转型。零碳智慧园区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要实现园区碳中和的建设目标,必须要对园区规划、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进行系统性考虑,并将零碳理念落实到园区主要的碳排放场景中,统筹考虑企业生产、楼宇建筑、园区交通等各个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全面推动零碳生产、零碳建筑、零碳交通等应用场景转型。

       数字化转型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改变各产业链的管理、运行、生产、传输模式,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数字化赋能是建设零碳智慧园区的必由之路。

       5、零碳智慧园区分类及核心场景。依据产业结构、功能类型、碳排放场景等因素将园区划分为生产制造型园区、物流仓储型园区、商务办公型园区、特色功能型园区和产城融合型园区五大类。本章结合零碳智慧园区碳中和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园区碳排放典型场景。

       6、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坚持总体规划,统筹发展;坚持试点引领,循序渐进;坚持技术赋能,机制灵;坚持产城融合,绿色发展。

       7、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路径。

       以下为推荐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发布的报告全文,供行业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进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