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全程“零”编码,高效实现主数据模型、主数据维护、主数据分发、主数据质量的全过程管理,为企业主数据管理落地提供有效支撑,实现各业务系统间的主数据共享,保障企业主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一致性。
覆盖数据建模、采集、处理、集成、共享、交换、安全脱敏于一体,一站式解决数据开发所有的问题。
统一指标定义,实现“一变多变、一数多现”的数据管理效果,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保障和驱动效应。
零代码+AI,有“问”必答的数字助理,利用AI大模型和数字人技术,通过语音&文字输入问题,自动识别业务指令,深度理解用户意图的问题,洞察数据,人机交互,重新定义BI新体验。
面向企业级数据资产交易运营场景,助力企业实现数据资产的价值挖掘、升值和资产变现。
时间:2025-06-19来源:志明浏览数:4次
数据安全治理中“一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
1.简单易行,易于管理: 对组织而言,制定一套统一、简单的规则,远比针对不同数据(例如需遵守GDPR的数据)和场景制定复杂、差异化的规则要容易。管理者能快速发布执行,员工也易理解和遵守。尤其在规模庞大、分支机构众多的企业中,统一标准能降低沟通和执行成本。
2.降低复杂性,规避风险: 数据资产动态变化,新的数据类型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全面评估每种数据的敏感性、风险敞口及适用安全措施(可能涉及VPN等基础设置),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仍可能遗漏未知风险。采取“一刀切”方式,虽可能过度保护部分数据,但能确保基本安全底线,避免因评估不足或执行不到位引发安全事件,这成为一种风险规避策略。
3.缺乏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和资源: 实现数据安全精细化治理,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如数据分类分级工具、数据发现工具、访问控制平台等)和专业的安全团队。许多组织,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这些资源和技术能力,只能采取相对粗放的管理方式。
4.合规压力与“求稳”心态: 面对日益严格的法律法规(如GDPR、PIPL、DSL等),组织需确保合规。对不确定的数据采取较高保护标准,能降低监管审查风险,避免处罚。这种“求稳”心态也促使组织倾向于“一刀切”。
5.历史习惯和路径依赖: 在信息安全早期,很多安全措施(如防火墙、VPN)本身就是相对粗粒度的。这种思维习惯可能延续到数据安全领域。尤其在转型过程中,组织可能更倾向于沿用熟悉的管理模式。 然而,“一刀切”的弊端也很明显: 效率低下:对非敏感数据也采取高强度保护,会严重影响业务流程效率,增加成本。 用户体验差:过于严格的访问控制、数据使用限制,会降低用户(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满意度。 资源浪费:将有限安全资源投入所有数据,可能导致对核心、高价值数据的保护力度不足。 无法满足差异化需求:不同业务场景、不同类型的数据(如需GDPR保护的个人数据与其他数据)安全需求不同,“一刀切”无法满足。 总之,“一刀切”是数据安全治理在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权宜之计或无奈之举,反映安全、效率、成本、合规的复杂权衡。理想状态是,随能力提升,走向基于分类分级、风险评估的精细化管理,但这需持续投入、技术升级和人员能力提升。目前,许多组织仍在过渡,或因上述原因仍停留在“一刀切”模式。
上一篇:数据治理最常见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