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报告中,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数据安全治理为何钟爱“一刀切”?

时间:2025-06-19来源:志明浏览数:4

数据安全治理中“一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 

1.简单易行,易于管理: 对组织而言,制定一套统一、简单的规则,远比针对不同数据(例如需遵守GDPR的数据)和场景制定复杂、差异化的规则要容易。管理者能快速发布执行,员工也易理解和遵守。尤其在规模庞大、分支机构众多的企业中,统一标准能降低沟通和执行成本。 


2.降低复杂性,规避风险: 数据资产动态变化,新的数据类型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全面评估每种数据的敏感性、风险敞口及适用安全措施(可能涉及VPN等基础设置),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仍可能遗漏未知风险。采取“一刀切”方式,虽可能过度保护部分数据,但能确保基本安全底线,避免因评估不足或执行不到位引发安全事件,这成为一种风险规避策略。 


3.缺乏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和资源: 实现数据安全精细化治理,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如数据分类分级工具、数据发现工具、访问控制平台等)和专业的安全团队。许多组织,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这些资源和技术能力,只能采取相对粗放的管理方式。 


4.合规压力与“求稳”心态: 面对日益严格的法律法规(如GDPR、PIPL、DSL等),组织需确保合规。对不确定的数据采取较高保护标准,能降低监管审查风险,避免处罚。这种“求稳”心态也促使组织倾向于“一刀切”。 


5.历史习惯和路径依赖: 在信息安全早期,很多安全措施(如防火墙、VPN)本身就是相对粗粒度的。这种思维习惯可能延续到数据安全领域。尤其在转型过程中,组织可能更倾向于沿用熟悉的管理模式。 然而,“一刀切”的弊端也很明显: 效率低下:对非敏感数据也采取高强度保护,会严重影响业务流程效率,增加成本。 用户体验差:过于严格的访问控制、数据使用限制,会降低用户(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满意度。 资源浪费:将有限安全资源投入所有数据,可能导致对核心、高价值数据的保护力度不足。 无法满足差异化需求:不同业务场景、不同类型的数据(如需GDPR保护的个人数据与其他数据)安全需求不同,“一刀切”无法满足。 总之,“一刀切”是数据安全治理在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权宜之计或无奈之举,反映安全、效率、成本、合规的复杂权衡。理想状态是,随能力提升,走向基于分类分级、风险评估的精细化管理,但这需持续投入、技术升级和人员能力提升。目前,许多组织仍在过渡,或因上述原因仍停留在“一刀切”模式。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进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