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5-11-04来源:大鱼的数据人生 浏览数:1次
最近1-2年,财政部的《暂行规定》如同一声发令枪,让“数据资产入表”的呼声响彻云霄。
“公司市值要坐上火箭了!”、“数据部门终于能靠‘资产’说话了!”……CFO追着CDO问进度,CDO追着数据团队要清单。
在这一片喧嚣中,我想用这篇文章,给大家浇一盆“理性”的冷水。
如果你做数据资产化的目的是为了入表,那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数据资产入表,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终点,甚至,它连真正的起点都算不上。
它不是一场财务报表的数字魔术,而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管理革命”的副产品。
把入表当目标,就像把“上秤称重”当成健身的目的一样荒谬——你真正需要的是健康的体魄和强健的肌肉,而不是秤上的那个数字。
数据资产化的核心是“用数”,而不是“计数”。
本文的目的,就是戳破四个最普遍、也最危险的“入表幻想”,引导大家看清这场变革的真正航向。
幻想一:“入表才能证明数据有价值,不能入表就是白干”这是最要命的误解,也是最需要破除的执念。
大众设想:
我们辛辛苦苦做了数据治理,如果这些数据不能在财务报表上体现价值,那领导凭什么给我们投入?我们的工作成果怎么证明?
残酷现实:
全球最有价值的那些数据资产,99%都没有、也不可能入表。
Google的搜索数据、字节跳动的推荐算法数据——这些价值数千亿美元的数据资产,没有一个出现在这些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
为什么?
因为财务报表反映的是“过去时”,而企业经营看的是“未来时”。
会计准则极度厌恶“不确定性”,而财务入账的铁律是“历史成本原则”——你为形成这项资产付出了多少可验证的历史成本,才能入多少账,而不是你感觉它未来值多少钱。
案例一:某大厂的“入表执念”与“价值迷失”
某大厂,在集团KPI压力下,成立专项小组,目标只有一个:年底前实现3亿元数据资产入表。
团队选择了价值最高的“XX客户标签数据”,评估机构基于未来收益法给出了高达5亿元的评估价值。
然而,审计师彻底否决了这个方案。
原因很简单:“你们可追溯的历史成本只有不到1000万,凭什么入账5亿?”且这类数据的商业化存在巨大的合规风险,无法可靠证明“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项目组最终只入表了可怜的800万元。
更大的问题在年底暴露了出来。
因为整个团队全年的精力都耗在了“入表”的会计游戏上,真正能创造业务价值的工作几乎停滞。
正确认知:
数据的价值不需要通过入表来证明,它通过业务结果来证明。数据资产化的真正战场,不在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而在损益表(P\&L)——收入的增加、成本的减少、效率的提升。
把精力花在入表上,就像把健身时间都花在自拍上一样本末倒置。
幻想二:“入表 = 胜利”,只要把数据填进报表,就大功告成了这个误解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起点当成了终点。
大众设想:
我们对标会计准则,加班加点实现了“零的突破”。接下来就可以写进PR稿,大肆宣传,我们的数据资产化工作至此圆满收官。
残酷现实:
入表,只是这场漫长征途上的一块里程碑,而不是终点处的凯旋门。
如果你把入表当作业绩,那么这场变革在你按下计算器的那一刻,就已经失败了。
一笔静态的资产数字,如果不能在后续经营中持续创造价值,那它就是一笔“死”资产。
审计师在未来的每一年,都会像“鹰”一样盯着你:“这笔资产给业务带来回报了吗?如果没有,请做减值准备!”
一个只为入表而入表的项目,最终只会变成一个需要不断解释和减值的“财务包袱”。
案例二:某零售集团的“PR式入表”闹剧
某全国性零售集团为了向资本市场讲故事,迅速将其“会员数据资产”进行资产化包装,成功入表2.3亿元,股价应声上涨。
半年后,问题开始暴露:
数据质量断崖式下跌。因为“已经入表了”,数据团队觉得任务完成,对数据质量的日常监控松懈了。 使用效率急剧下降。为了满足审计对“资产保护”和“可控制”的形式要求,IT部门设置了繁琐的审批流程。原本一天能拿到的数据,现在要等一周。一年后,审计师发现这笔“数据资产”并没有建立起持续的运营和价值评估机制,无法证明其带来了可量化的收益。
最终,公司不得不计提了超过1亿元的减值准备。当初的“利好”变成了财报中的“污点”。
正确认知:
数据资产化的核心目的,是倒逼管理升级。
为了入表,你必须回答审计师一系列灵魂拷问:“成本如何归集?”、“权属是否清晰?”、“如何控制?”、“价值如何衡量?”。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你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据治理、成本核算、价值评估和业务运营的闭环体系。
这个体系,才是数据资产化真正的价值所在,入表,仅仅是这个体系正常运转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一个财务结果。
幻想三:“入表 = 融资”,资产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抬高估值、吸引投资这个幻想在众多初创公司和亟待融资的企业中尤为盛行。
大众设想:
我们是AI公司,核心壁垒就是高质量数据集。我们只要把这部分数据做成几千万的资产,公司整体估值就能翻倍,下一轮融资就会顺利得多。
残酷现实:
聪明的资本,看的是你的“造血能力”,而不是“化妆技巧”。
靠会计准则“画”出来的资产,绝对骗不过专业的投资机构。
他们会穿透报表,直击业务本质:这笔资产,是否构成了你商业模式的核心壁垒?它是否能持续、稳定地产生现金流?
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行业,盲目追求入表,可能反而会弄巧成拙。
案例三:某AI公司的“入表陷阱”
一家AI创业公司在准备B轮融资时,将“标注图像数据集”基于历史成本入表6000万元。
然而,在尽职调查中,一家顶级VC的团队质疑:
“AI开源数据集和合成数据技术越来越成熟。你们当年花6000万采集的数据,现在可能只值600万。你们把历史包袱写进了资产,我们质疑你们的成本效率。”(考察资产贬值风险) “你们似乎没有建立起高效的‘采矿’和‘冶炼’体系。这套数据集支撑了哪些已商业化的产品?现金流如何?如果竞争对手也拿到类似的,你们的护城河在哪里?”(考察造血能力和运营体系)公司无法给出信服的答案。最终,VC认为其“数据资产”的价值无法得到持续验证,大幅下调了估值。
正确认知:
数据资产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在融资时“讲一个好故事”,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你应该思考的,不是“如何让数据在报表上看起来更值钱”,而是“如何围绕数据,设计出让公司更值钱的业务”。
是先有持续产生正向现金流的业务,才能回过头来确认其背后数据资产的价值,而不是反过来。
幻想四:“入表 = 部门价值”,这是CDO和数据部门证明自己工作成果的最好方式这种“部门本位”的思想,是数据资产化落地最大的内部障碍。
大众设想:
数据部门多年来一直是成本中心,投入巨大却价值模糊。
现在终于有了“入表”这个尚方宝剑,我们可以把我们治理的数据、开发的模型都做成资产,向老板证明,我们不是花钱的,我们是能创造“资产”的!
残酷现实:
数据资产化如果变成了数据部门的“独角戏”,那它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它的终极目的,是打破数据与业务之间的“价值壁垒”,将数据能力无缝融入到业务决策和流程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是赋能业务,而不是“秀肌肉”。
一项数据资产的价值,从来不是由数据部门定义的,而是由业务场景的使用效果来定义的。
案例四:某金融机构“两张皮”的数据资产项目
一家大型银行的CDO,启动了“信贷风控数据资产入表”项目。数据团队联合IT和财务部门,闭门工作了半年,成功将一套“小微企业信用评分模型”纳入了资产管理。
然而,在项目汇报会上,零售信贷部的负责人却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这套模型,我们一线信审员根本用不起来。我们还是在用我们自己部门开发的那套‘土办法’。”
原来,这场声势浩大的资产化运动,完全没有征求最终用户的意见。数据部门只关心数据是否“干净”、成本是否“合规”,却忽略了最核心的一点:资产的价值,在于使用。一个不被使用的资产,就是负债。这个项目最终变成了一个典型的“两张皮”(脱节)工程。
正确认知:
数据资产化的真正目的,是牵引一场“全员革命”。它不是数据部门的KPI,而是整个公司的战略。它要求企业建立一种全新的协作模式:
业务部门要学会用“数据语言”提出需求、评估效益。 数据部门要从“资源提供方”转变为“价值赋能方”。 财务部门要从“事后记账”转变为“事前算账”和“事中控账”。只有当数据资产的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都由多部门协同完成时,这场变革才算真正发生。
结论:跳出“报表思维”,回归“价值创造”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数据资产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它从来不是为了让CFO的资产负债表变得更好看。
它的真正目的,是以“入表”这个严苛的财务目标为终极校验,倒逼企业从战略、组织、流程、技术等方方面面,完成一次彻底的、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自我进化。
它逼着你去算清成本,让你第一次真正看清数据背后那笔模糊的经济账。 它逼着你去理清权责,让你不得不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治理和安全体系。 它逼着你去链接业务,让你必须将每一份数据与具体的业务场景和价值产出挂钩。这个过程,远比最后那个枯燥的报表数字,要重要一万倍。
它很痛苦,很复杂,需要极大的决心和耐心。
但这,才是数据资产化这件事,对我们而言,最真实、也最伟大的意义。
别再被“入表”这两个字迷惑了,撸起袖子,好好把数据用起来,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