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产品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案例
- 数据资产入表
- 赋能中心
- 伙伴
- 关于
时间:2025-11-25来源:大鱼的数据人生浏览数:0次
你可能也经历过这种场景。
数据系统上线了两年,报表越建越多,流程越做越细,但业务还是抱怨:
“为什么数据还是乱?”
老板皱眉:
“我们花了钱,立了制度,上了平台,为什么没变化?”
你当然知道原因。
因为这家公司一直在做的不是“数据治理”, 而是工程化的数据整理。
这两件事被混淆得越久, 企业的数据就会越乱、越重、越难收拾。
而行业一直绕不出的那个根本真相是:
治理是权力问题;管理是工程问题。
它们不是“程度不同”, 而是“维度不同”。
治理没建立,管理永远内卷; 管理做再好,也替代不了治理。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企业的数据治理项目——看起来都很忙,做出来却没有用。
“治理就是管理加强版”。
这句话在现实中,几乎害死了所有治理项目。
见过太多企业的治理项目长得一模一样:
写了几十页制度 做了标准 上了元数据平台 做了质量监控 建了数据地图 最后宣布: “我们完成了治理体系建设。”听起来很有条理。 但这些全部属于:
“管理项的升级版”。
它们是必要的, 但解决不了核心问题。
因为治理真正解决的是:
“谁因数据结果承担后果?”
只要这个问题没人回答, 所有制度、平台、标准、流程,都只能做做样子。
管理做的,是让工程更稳; 治理做的,是让行为变对。

一个是“执行链条”, 一个是“责任链条”。
混为一谈,就是烂尾的开始。
给你讲个发生在某大型零售企业的真实故事。
他们的库存长期不准,线上经常“有货变没货”。 老板怒了:
“数据团队怎么搞的?赶紧治理一下!”
问题看似发生在数据上, 但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流程的后果:
门店损耗不上报 仓库上架错位 调拨不登记 财务月结滞后 多套系统维护同一字段 门店 KPI 和库存准确性无关这些根本不是数据工程能解决的。
它们都是“责任链条断裂”导致的必然结果。
当责不清,治理无法开始; 治理不立法,管理只剩救火。
你可以建质量规则、做校验、做监控…… 但都只是在“改数据”, 而不是“改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治理必须先于管理:
治理解决的是“谁做、谁负责”; 管理解决的是“怎么做、做得好不好”。
你现在讨论的是治理,还是管理?
这是我用过最准的判断方法。
把任何一句话补全:
“如果这个数据错了,谁需要承担后果?”
答案立刻拆穿真相:
业务负责人承担 → 这是治理 数据团队承担 → 这是管理 谁都不承担 → 这是闹着玩
治理不是“找替罪羊”, 而是找到那个真正有权改变流程的人。
当责链明确,治理才开始有意义; 当责链模糊,所有系统和流程都是摆设。
我把它称为 Data Chaos Flywheel。
链条是这样的:
治理缺位 业务不按流程 数据变乱 数据团队补锅 补得越快,业务越依赖补 依赖越强,流程越乱 最后——所有锅都给了数据团队这个飞轮一旦运转,企业会出现两个必然现象:
投入越来越多 数据质量却越来越差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努力, 而是因为治理缺位会不断“放大数据问题”。
你越努力,结果越糟。 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结构问题。
因为认知链路天然倾向工程,而非权力。
老板为什么喜欢买平台?
不是因为他糊涂, 而是因为在他的经营世界里:
工具可以看见 项目有验收 预算能落地 投入能量化 效果能展示 容易写进 CEO 汇报材料而治理是什么?
涉及权责调整 有组织摩擦 看不见短期效果 需要持续推动 不容易讲给董事会听所以他会自然倾向工程,而非权力。
这不是老板的问题,是激励机制的问题。
你的任务不是去“说服老板”, 而是让治理的必要性变得更可见、更量化、更可讨论。
三招现实可用的“破局方法”**
你不能等老板觉醒; 不能等组织改革; 更不能等咨询顾问告诉你。
治理,就是这样——从中间撬动,而不是从顶层祈祷。
下面三招,是我见过最有效的“启动治理”的方式。
注意:它们不是治理本身,而是治理的“触发器”。
战术一:抓典型事故,让治理从抽象变“必须”找一个有真实损失的案例:
客诉 延误 缺货 错账 预算浪费 审计整改做一份复盘: 但不是为了甩锅,而是为了让组织看到:
“问题不是数据团队的问题,是责任链的问题。”
你只需让老板意识到:
治理不到位=损失可量化
治理的窗口期也就出现了。
战术二:算一笔“经济账”,让治理从理念变成投资回报
老板永远关注 ROI。
你要把抽象的治理变成“算得出的损失”:
财务对账多花了多少人天 客诉因为数据不一致上升多少 库存 inaccurate 带来多少损耗 销售预测偏差导致多少积压 市场预算因数据偏差浪费多少算完之后说一句:
“治理不是要花钱,是为了不继续亏钱。”
比十页 PPT 都有效。
战术三:开好第一场“责任链梳理会”,而不是“背锅会”当数据问题发生时, 不要再说那句:
“我们数据团队查一下。”
把叙事改成:
“我们先一起确认数据责任链,看问题发生在哪一环。”
关键不是指责, 而是帮助组织识别:
错误发生在哪个流程段落,而不是在哪张表里。
连续三次后,全公司会形成新共识:
“数据问题不是 SQL 问题,是流程责任问题。”
这是最有效的软治理。
从游击战走向阵地战**
破局只是开始。
真正让治理成为企业“常态能力”的,是以下几步“小动作”:
把一次事故复盘 → 固化为季度级治理复盘机制 把一次 ROI 核算 → 固化为年度治理预算模板 把几次责任链梳理会 → 固化为跨部门治理委员会 把一次 Owner 确认 → 固化为数据责任任命制度治理不是靠一场项目完成的, 是靠这些持续的小机制让行为开始稳定。
这就是从“破局能力”走向“立局能力”。
治理链条提供方向与责任; 管理链条提供工具与效率。
二者互相需要:
没有治理,管理永远是补锅 没有管理,治理永远是纸面制度 有治理无管理,是讲道理 有管理无治理,是干苦力它们不是替代关系, 而是“驱动与支撑”的关系。

你以为你在做数据,其实你在构建公司的竞争力。
治理不是为了减少扯皮, 不是为了写规范, 更不是为了拿合规分。
它真正决定的是:
一家企业在 AI 和全面数字化时代, 能不能看清自己、理解自己、判断自己。
治理的清晰度, 就是企业神经系统的敏捷度。
治理做对,企业才能:
准确识别业务信号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支持复杂决策 释放数据资产价值你以为你在做字段、流程、规则; 但你真正做的,是:
构建一家企业未来 5–10 年的竞争力基础。
而这,正是数据人真正应该站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