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治

智能数据治理平台

睿治作为国内功能最全的数据治理产品之一,入选IDC企业数据治理实施部署指南。同时,在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报告中,连续四年蝉联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入表两年“祭”?做了30+数据入表项目后,我决定说点“难听”的真话

时间:2025-11-27来源:数据工匠俱乐部浏览数:0

距离2024年1月1日《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已经过去快两年了。

这两年里,我经手并参与了30多个数据资产入表项目。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这两年的行业众生相,那就是:“我们在金矿上迷了路!”站在2025年底这个时间节点,我想跳出那些放之四海皆准的入表方法论和枯燥的会计分录,结合当下的市场怪象和深层思考,跟大家聊聊数据资产入表的“里子”和“面子”。有些话可能不中听,但绝对是真话。


01 现象:繁荣表象下的“独角戏”。

如果是看新闻,你可能会觉得数据资产入表已经“热辣滚烫”。但如果翻开上市公司的财报,你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独角戏。截至今年6月,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里,真正把数据资源摆上台面的,不过百余家,入表总金额也就20多个亿。这个数字,对于动辄万亿级的数字经济规模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更耐人寻味的是,即使是这100多家“吃螃蟹”的上市公司,大部分也是通信、金融类的“国家队”,大量的民营实体企业,依然在观望。为什么不敢入?看看那些已披露的会计信息就知道了:语焉不详。有的没披露权属风险,有的没说清楚摊销逻辑,甚至连数据到底拿来干什么用的(应用场景)都只字不提。这种“遮遮掩掩”背后反映了一个深层的恐慌:很多企业把数据入表当成了一次“美颜行动”。


02 隐忧:陷入了“为了融资而入表”的怪圈。

现在很多地方国企、城投公司做数据入表,动力非常直接:优化报表,做大资产分母,降低负债率,为了融资。这无可厚非,在土地要素红利消退的今天,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被寄予厚望接棒“土地财政”。但我必须泼一盆冷水:根据会计准则,资产的本质是“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你的数据只是单纯地“大”,却未经治理、找不到应用场景,那它就不是“资产”。更为致命的是,数据资产如果不能在业务中流动起来产生持续的经济利益,它的价值衰减速度比想象的要快得多。今天你强行入表的几千万,未来面临的就是巨额的资产减值,到时候不仅报表难看,还得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所以,如果我们只盯着“入表”这一动作,觉得把数据做进资产负债表就万事大吉,那很可能制造出“泡沫繁荣”。


03 错位:轻如鸿毛的黄金,重如泰山的垃圾。

看过很多家企业的数据家底后,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企业巨额的数字化投入,往往和“寥寥无几”的数据资产规模,完全不成正比。目前的入表计量主要基于“历史成本法”。简单说,就是你为了生产这个数据花了多少钱(清洗成本、人工成本等),它就入表多少钱。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价值错位:

举个例子,一家做AI的公司,它的高质量语料库,采集加工成本可能不高(爬虫、清洗、标注等成本),但在大模型时代的公允价值可能是天价。结果:真正值钱的资产,在报表上“轻如鸿毛”。

反过来,另一家传统企业,花了上千万搞ERP、搞数据治理,存了一堆没什么用的流程数据,成本很高,但市场价值可能几乎为零。结果:一文不值的垃圾,在报表上“重如泰山”。

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要迷信“入表金额”。对于企业的一把手来说,不要盯着资产负债表上多出来的那几百万。你要关注的是,入表这个动作,有没有倒逼你的财务、IT、业务部门打破“厚障壁”。IT只管存,财务只管记,业务只管用——这种割裂必须结束。入表的真正价值,是强制让CEO、CFO、CTO坐在一张桌子上,算清楚每一比特数据的投入产出比(ROI)。这才是数据资产管理运营的本质。


04 破局:不卖数据,数据价值在“信任”。

过去两年,对于绝大部分传统企业(非互联网、非数商)而言,面临一个巨大的尴尬: 对外卖不掉:你的经营数据涉及商业机密,或者缺乏市场刚需,直接交易(卖数据)这条路走不通。 对内证不明:你说数据赋能了内部管理,降本增效了。但在领导和审计师眼里,很难把这部分效益单独剥离出来归功于数据,而不是归功于业务人员的努力。 对外卖不掉,对内证不明,这就是数据在当下企业面临的最大的一笔“糊涂账”。那传统企业的数据到底怎么入表?价值在哪?我们必须转换视角:对于绝大多数传统企业来说,要放弃“卖数据赚钱”的幻想。数据真正的价值,在于让你的主营业务变得“可信”,用来证明和放大你主营业务的现金流 。

比如,赋能融资。银行风控看不懂你的“茶叶存货”(怕发霉、怕造假)。但通过物联网数据、仓储监控数据入表,你把“不可信的存货”变成了“可信的数据资产”。数据解锁了银行的风控盲区,让银行敢贷了。这时候,入表的是数据,变现的是更低的融资成本、更优的融资条件。

再比如,赋能销售。消费者分不清你的“大师手作”和“机器量产”。但通过全流程溯源数据、工艺监控数据入表,你把这些数据做成了产品的“品质证明书”。数据赋权了消费者,让他们愿意支付信任溢价。这时候,入表的是数据,变现的是更高的产品毛利。


05 新范式:构建“增信型”数据资产。

那么,如何把这种无形的“信任”,合法合规地写进那张严谨的资产负债表里?基于“数据=信用”这个逻辑,我们再回头看数据入表,思路就豁然开朗了:首先,入表对象“产品化”。千万不要试图把一堆原始数据塞进“无形资产”里。你要入表的是经过加工的“供应链金融风控模型”,或者“产品品质溯源证书”,要具备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其次,披露逻辑“增信化”。在财报附注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中,不要干巴巴地罗列数据量级。要大胆披露:“本公司通过‘供应链数据资产’的建设,实现了对存货的穿透式管理,使得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了1.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3年节省财务费用XX万元。” 这才是投资人想看的“含金量”。最后,管理体系“闭环化”。把数据做成“可信产品”,财务部门负责把这个产品的“增信价值”翻译成会计利润,业务部门负责拿着这个产品去跟银行、跟客户谈条件。这才是真正的数据资产管理。数据资产入表,从来都不是一场简单的会计游戏,更不是为了在报表上多加一行数字。 而是一次商业信用基石的迁移——我们正在从依赖“土地、厂房”等有形资产的抵押背书,转向依赖“数据、算法”等无形资产的信用增信。 更是企业经营逻辑的重构——告别“卖数据赚钱”的幻想,回归主业,用数据去降低你的融资成本,去提升你的品牌溢价,去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投票。 


结语数据资产入表,是一场长跑。

回望这两年,我们目睹了从“表面繁荣”的入表喧嚣,到“为了融资而入表”的隐忧;亲历了过程中“成本与价值”的错位,也在实战中探索“数据增信”的破局思路。这就是我们在数据资产入表这条路上走过的曲折心路。我们现在看到的“乱象”和“痛点”,都是黎明前的混沌。作为实操者,我们既要仰望星空,看到数据要素的星辰大海;更要脚踏实地,在企业真实的业务场景里把每一比特数据的价值坐实。别让数据资产,止步于报表。解决“信息不对称”,建立“可信”的商业闭环,让数据资产在实业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这才是数据入表该有的样子。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即申请数据分析/数据治理产品免费试用 我要试用
customer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进入在线咨询